•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地方法规> 重庆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 【发布单位】83101
  • 【发布文号】重人发[1996]5号
  • 【发布日期】1996-01-26
  • 【生效日期】1996-05-01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
  •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重庆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重庆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1995年9月21日重庆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1995年12月20日
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1996年1月26日公布重人发〔1996〕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根据国家 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宗教事务管理适用本条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第四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禁止利用宗教进行违法活动。

第五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宗教事务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有关部门按其职责范围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 宗教活动场所



第六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开展宗教活动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及其他固定处所。

第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按国务院《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

第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由该场所的民主管理组织自主管理,其合法权益和该场所内的正常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预。

第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成立管理组织,其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管理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接受信教公民、宗教团体和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监督。

第十条 公民进入宗教活动场所,应尊重宗教习俗,遵守该场所的管理制度。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卜卦、算命、看相、求签、驱鬼等活动。

第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接信教公民自愿捐献的布施、乜贴、奉献。

第十二条 宗教活动场所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营销售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可依法兴办经济实体。

第十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常住和暂住人员,应按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籍登记,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等,根据权属由该场所或者其隶属的宗教团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证书,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因国家建设需征用或拆迁宗教活动场所场所管理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等,应征得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和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范围内建筑施工,设立商业、服务网点或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等活动,必须征得该场所管理组织和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再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十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改建和扩建,应条例国家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并报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 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保护文物和环境,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十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终止、合并,应向原登记机关备案,其财产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宗教教人员



第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师、副牧师、长老、传道员,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兰教的阿訇,以及宗教团体认定的其他人员。

第二十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须经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考查,按各宗教团体的规定认定,由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登记发证。

第二十一条 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被市宗教团体取消宗教教职人员身份时,由原登记发证部门收回并注销宗教教职人员证书。

第二十二条 宗教教职人员证书不得涂改、转记、伪造、销售。无有效的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和教务活动。

第二十三条 宗教教职人员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和教务活动;
(二)参与所在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三)接受宗教教育,从事宗教学术研究和交流。

第二十四条 宗教教职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管理;
(三)保护寺观教堂的建筑、文物、设施和自然环境。

第二十五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

第四章 宗教团体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团体是指信教公民依法组建的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和伊斯兰教协会等宗教组织。

第二十七条 宗教团体依照国务院《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向市或区(市)县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并报上一级人民政论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宗教团体备法人资格的应进行法人登记。

第二十八条 宗教团体有下列权利:
(一)维护信教公民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指导和监督所属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活动;
(二)认定和管理本团体宗教教职人员及其他人员;
(三)依法对所属房屋、财产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自主支配经济收入;
(四)依法兴办经济实体;
(五)按照本宗教团体规章收取会费。

第二十九条 宗教团体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宣传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教育信教公民爱国守法,和睦相处;
(四)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素质;
(五)协助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搞好宗教事务管理。

第五章 宗教活动



第三十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是指信教公民按照宗教传统和仪轨进行的正常宗教活动。

第三十一条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拜佛、诵经、烧香、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和应邀进行传统的宗教礼仪性服务等下沉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第三十二条 群众性宗教活动必须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由宗教教职人员或宗教团体认可的人员主持。

第三十三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团体以外不得传教布道、化缘募捐、散发宗教宣传品,不得设置佛像、神像、功德箱收取供奉和布施以及其他借教敛财的活动。

第三十四条 一切宗教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六章 宗教出版物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出版物是指经国家批准出版的宗教经典以及阐释经典、教规、教义的专著,宗教活动专用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编印的经像书刊。

第三十六条 宗教经典以及单释经典、教规、教义的专著和宗教活动专用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必须经国家批准的有关专业出版社出版,由国家批准的书刊印刷企业印制,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发行和销售。

第三十七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编印经像书刊,由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定,并按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办理内部准印手续。

第三十八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内部使用和编印的经像书刊只限于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内部发送,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发行和销售。

第三十九条 涉及宗教经书、曲籍、教规、教义内容的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发行,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出版、印刷、复制、转运和散发非法入境的宗教出版物和其他宗教宣传品。

第七章 宗教对外交往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对外交往是指本市宗教界与国外宗教界的交往和宗教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第四十二条 宗教团体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第四十三条 外国人在本市参加宗教活动,应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

第四十四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接受外国宗教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五条 宗教团体邀请国外宗教组织和人员来访或应邀出访,应报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六条 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部门和非宗教团体在对外交往中涉及宗教事务时,应与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联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侵犯信教公民、宗教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合法权益的,受到侵犯的当事人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依法处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理机关应依法对侵权单位和个人予以制止和处罚。

第四十八条 未经依法登记,擅自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区(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其停止活动,拒不停止活动的,由区(市)县人民政府予以取缔。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区(市)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其停止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及用于非法活动的物品,并可处以其非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
(一)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外传教布道、化缘募捐、散发宗教宣传品的;
(二)无有效的宗教教职人员证书,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和教务活动的;
(三)涂改、转让、伪造、销售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
(四)在非宗教活动场所收取供奉、布施或进行其他借教敛财活动的。

第五十条 非法出版、印刷、发行和销售宗教出版物的,由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复制、转运和散发非法入境的宗教出版物和其他宗教出版物和其他宗教宣传品的,由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十一条 外国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本条例规定的,由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经济损失的,须依法予以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对当事人追究行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本市宗教界与台湾、香港、澳门宗教界的交往活动,参照第七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 宗教事务管理人的罚没收入按《重庆市罚款和没收财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1996年5月1日起施行。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