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 【发布单位】无锡市
  • 【发布文号】锡政发〔2009〕140号
  • 【发布日期】2009-07-13
  • 【生效日期】2009-07-13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无锡市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锡政发〔2009〕140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十三日

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纺织工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纺织、印染、服装、纺机制造等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我市纺织工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做精、做专、做强、做优我市纺织产业,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无锡市纺织及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纺织及服装企业1044家,就业人员28.3万人,占全市的23.9%;主营业务收入142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1.1%,占全省的18.5%;利润55.6亿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15.8%,占全省的20.5%。 2008年纱产量54.7万吨,占全国的2.6%;布52969.7万米,占全国的1.0%;化纤245.8万吨,占全国的10.2%;呢绒20375万米,占全国的23.8%;服装49896.2万件,占全国2.1%。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出口型经济快速发展。我市纺织产业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08年外贸出口约42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18%左右;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粗加工及初级产品调整为以深加工产品和服装等最终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同时向其他国家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3.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品结构明显优化,毛纺产品在国内军服和职业服的历次招标中均独占鳌头。纺织企业先进装备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精梳纱比重达80%以上,棉纱无结无疵率和无梭化率均达100%。纺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3家,超50亿元6家,超10亿元17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水平、竞争实力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尽管近几年我市部分纺织企业和产品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不足,高档次产品占比不高,印染后整理水平较低,纺织产品结构不合理,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设计创新、品牌经营等能力较弱。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纺织服装出口多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影响力不够,在国内市场也缺少强势品牌,主要是区域品牌、中间品牌,总体上品牌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纺织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的要求。

3.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沉重。我市地处太湖流域,而我市纺织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各种须经印染后整理处理的中高档纺织面料,印染后整理的废水排放量大,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纺织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对纺织工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

(三)发展背景

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国外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外向依存度高达60%以上的无锡纺织,经济运行环境趋紧。一是生产持续低位运行,经济指标大幅回落。2008年纺织行业现价工业产值增幅仅为2.0%;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走高、用工成本上涨、节能减排投入加大等多种成本因素影响,企业赢利能力减弱,利润近十年来首次下降7.1%。二是投资信心不足,增长后劲乏力。受环境和人力等资源性条件的约束,我市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萎缩,2008年投资下降7.8%,一些已批项目延缓动工,在建项目停止观望,严重影响了纺织行业的持续发展。三是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受太湖水污染事件影响,我市纺织产业被银行纳入“高风险行业”,一些有技术、有市场的中小纺织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

纺织工业发展虽处于艰难时期,但挑战和机遇并存,危机中蕴含着机遇。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纺织工业的调整和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出口退税率的多次调高,改善了纺织品出口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提升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国家“保增长、扩内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拉动纺织服装的消费。我市纺织行业基础较好,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发挥我市纺织产业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信息上的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产业调整升级,必将提高我市纺织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高档纺织和品牌服装为龙头,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链,加快推进纺织产业集聚,加快建设高档纺织和服装产业基地,全面提升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紧紧抓住对行业技术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推动棉纺、印染、化纤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2.坚持扶持重点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发挥重点优势企业在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其做优、做强,积极帮助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实现优胜劣汰,保持行业稳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主要目标

提高科技和品牌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把我市建成各种面料最具特色,纺织产品结构最优,新型纺机制造能力配套齐全,品牌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型面料、高档服装的研发设计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信息发布中心。到2011年,实现以下目标 :

――主营业务收入。力争保持年均增长8%以上的增长速度,至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其中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0亿元、1660亿元。

――劳动生产率。至2011年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年均增长15%以上,继续保持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产品结构。衣着类、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产业纤维消耗比达到65:20:15。

――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吨纤维创汇比2008年提高20%;新型差别化纤维比重超过50%,出口服装国产面料自给率达90%以上;再创中国名牌3-5个。

――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装备的拥有量和技术水平,在无结无疵、无梭化率达到100%的基础上,向高速、高效、节能、智能化和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迈进,使60%以上的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集中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产品为纽带,形成化纤、棉纺和服装等产业集群。培育20家国内知名、业内领头的企业集团。

――现代管理水平。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工程建设,研究推广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企业应用面力争达到50%左右。

三、主要任务

加快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实施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力度,依托骨干企业,以化纤、棉纺、服装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进产业科学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提升纺织装备技术水平。加大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提高我市纺织行业的装备水平。装备改造的重点是智能化、高速化、连续化。棉纺行业要重点发展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毛纺行业采用先进复精梳、针梳机、缩呢机等装备;印染行业重点发展具有智能化的在线检测与控制能力的高质、高效、连续、短流程,既适合柔性生产,又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印染设备,提高天然纤维的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天然纤维织物的抗皱免烫、超柔软和化纤织物仿真及穿着舒适性等服用性能;服装行业要重点发展CFD、CAD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裁剪系统、生产吊挂传输系统、立体仓储系统等。

(二)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加快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使我市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和品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发展非棉天然纤维、再生资源纤维原料和产品及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

(三)开发新一代高档面料。通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特种整理等,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新一代高档纺织面料的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棉纺行业要增加细线密度(高支纱)、超细线密度(超高支)和特细线密度(特高支)纱线和轻薄精细产品的比重,开发功能性、高品质、新用途的混纺、交织、提花面料。毛纺行业要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开发高支、轻薄型、多种纤维混纺、花式线、松结构等高档精粗纺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各种功能性原料和功能性整理方法开发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阻燃、防水等功能性面料和高档纯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

(四)加快发展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加强家纺系列配套产品的研发,提高花型设计水平,开发功能性(阻燃、遮光、负离子、防污、抗菌等)和富有文化底蕴的高品质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开发重点应放在利用我市现有各种功能性纤维的应用上面,形成一条龙开发应用和市场推广体系,扩大现有太极股份高模量低收缩涤纶丝、三房巷高强力涤纶短纤维、江苏省纺织研究所阻燃及导电纤维、贝斯特不锈钢防辐射纤维、金达莱集团的竹炭抗菌纤维等的应用领域,努力开发各种农业、环保、建筑工程、水利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加快发展栽培基材、土工织物、蓬盖类材料、过滤材料、保健材料、防护材料、骨架材料、运输工具、内装饰材料等,积极争取参与各项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占领产业用纺织品的国内制高点。

(五)增强新型纺机纺器研发制造能力。根据纺织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开展关键制造技术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等重点新型纺织机械和器材的开发研制。加强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先进的清梳联合机、剑杆织机、高速精梳机,加快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着手研发对利用农作物副产品(棉绒、秸杆、麻杆、棉杆 ) 、竹子、速生林、其他植物秸杆材料的高效、节能、环保处理技术设备。开发适用“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要求的印染后整理技术设备。

(六)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在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有特色、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建设产品基地,带动全行业向高档化、时尚化发展。依托我市纺织面料精良、服装品牌高档的优势,强化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间的配套互补,采取剥离、集中、优化和资产组合等措施创品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应用节能、节水、减排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如节能锭带、变频技术、冷轧堆前处理、冷轧堆染色、高效水洗、喷墨印花、热回用、油回用和高效短流程工艺等。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及生态技术标准,重视“绿色纺织品”开发,加快印染“绿色化”工程建设,积极研制和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加大对废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采用印染废水清浊分流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减少废水排放,达到节水和环保效果。

(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环保不达标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进一步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棉纺行业重点淘汰“1”字头型号有梭织机, 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毛纺行业重点淘汰H212型毛织机等落后设备;印染行业淘汰达不到江苏省地方标准B32/1072-2007《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产品、工艺和设备;水污染物未能达标排放的洗毛生产加工;绞纱染色设备;印染、洗毛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不到 95%以上的工艺和设备;禁止印染项目(高技术零排放的环保型项目除外)、粘胶短纤维及长丝生产项目(环保型项目除外)和规模1万锭以下的小型棉纺项目的新建、扩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信贷支持,解决融资困难。落实国家对纺织工业的信贷政策,加大对纺织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基本面较好、企业有信誉、无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纺织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技改项目给予固定资产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集聚。结合我市工业布局调整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淘汰、兼并、转移和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企业,腾出资源重点发展高档产品;鼓励纺织服装优势骨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培育业内领头的知名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扶持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江阴新桥精毛纺工业园、东港红豆服装工业园、三房巷化纤纺织工业园的建设,加快发展前州镇的印染和印染机械产业、霞客镇的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祝塘镇的针织服装、宜兴太华的绢麻产品等,将无锡纺织业建成高档服装、棉纺织及印染、精纺呢绒、特色化纤产品和高档纺机的制造和出口基地。

(三)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占有率。坚持国内外两个市场一起抓,依托无锡原有“布码头”的美誉,通过太湖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展博会,综合利用平面及网络媒体,加大对外推广宣传力度,扩大无锡纺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著名展销会和交流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内成熟先进的技术、设备“走出去”,到国外投资设厂,或通过并购国际强势企业的品牌、技术及营销网络,或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和分销中心等,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

(四)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纺织市场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重新布局纺织大市场的营造与建设。充分利用无锡的区域地位优势和纺织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大力度建立纺织品交易市场,营造优良交易环境,聚集国内外纺织资源,通过整合纺织加工与贸易、纺织生产与市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无锡逐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交易和信息发布中心。

(五)注重复合人才培养,建设骨干队伍。通过引进与选拔、深造与锻炼、委托培养和内部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和适用型的设计开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与营销人才、资本运作人才。通过年薪、股权、期权等多种奖励方式,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服务环境。市经贸委等部门要加强对我市纺织及服装产业各领域的组织协调力度,注重规划引导,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扶持、鼓励政策,确保三年调整提升计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对纳入三年调整提升计划的重点技术、重要项目和重点企业,优先安排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开展技术咨询、反映企业诉求、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为行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