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山西省“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
  • 【发布单位】山西省
  •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7〕28号
  • 【发布日期】2007-03-20
  • 【生效日期】2007-03-20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山西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山西省“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

(晋政办发〔2007〕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二○○七年三月二十日


山西省“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对外开放规划》是在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在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引深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指导下,借鉴兄弟省市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外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我省在对外开放实践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在外资利用、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开发区经济、服务贸易等领域及相关行业加大对外开放和吸收容纳的力度,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大力创新,提高我省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开创我省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努力构建和谐稳定、富裕文明的新山西。
第一章“十五”回顾
一、“十五”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2.86亿美元,较“九五”时期增加15.3%,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5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69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22.17亿美元,较“九五”时期增加37.7%;全省进出口总额182.65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69倍,年均增长22.1%,其中出口额129.6亿美元,进口额53.05亿美元;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共完成营业额4.8亿美元,年均增长34.19%;全省新增1家省级开发区,1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完成区内生产总值829.47亿元,年均增长40.78%,引进省内外资金361.38亿元,是“九五”期间的6倍多,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成效明显;国际科技合作体制和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取得较大进展。“十五”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1.利用外资规模有所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但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十五”期间,来我省投资的国际知名投资企业增多,截止2005年底,共有1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西投资;借用国外中长期贷款投向集中,重大项目增多,有力促进了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外商投资规模总量偏小,较“九五”下降14%,2005年外商投资额居中部六省末位;外商投资产业面窄,过分集中于煤、焦、铝、镁、电等传统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招商引资手段单一,投资促进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投资促进措施,签约项目落实差,资金到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但结构还不合理。“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连跨20、30、40亿美元几个台阶,2005年达55.5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2.2倍。但对外贸易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的增长,进口对推进全省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有限,且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焦炭、煤炭、金属镁等初级产品,机电产品、高新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不高,出口产品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3.对外经济合作成倍增长,承包工程数量增多,但境外投资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我省外经合作主要指标成倍增长,以大企业为依托、以承揽大型项目为目标的“以大揽大”的发展战略正在实施。但对外经济合作多数集中在建筑工程类,市场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与经济发达省份在纺织、家电、机械、医药、电子等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与合作,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差距较大;且外经工作发展不平衡,业务主要集中在太原、大同、运城等市,其它市基本上是空白。
同时境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小、分散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
4.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本格局已初步形成,但规模不大,作用不明显。我省国际科技合作呈现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本格局,但大学、中央驻晋院所、省属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对外合作交流多,各市科研院所和中小型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少。我省整体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规模也偏小、数量不多,尤其是质量不高,对促进科技发展和引领、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明显。
5.开发区建设势头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但仍处起步阶段,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经过“十五”时期建设,开发区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开发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区数量和经济总量均落后于中部其它省份;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作用发挥不够,在全省1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有lO个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空白;外向度低,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技术研发、引进能力不强,偏重于生产型,难以发挥对全省经济的产业带动作用。
6.国际、区域合作初见成效,国内区域合作大有潜力可挖。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在重大项目基础上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了清洁能源战略合作备忘录,并成为其在中国的第一个战略合作伙伴,亚行对我省能源和环保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和援助。同时我省与世界银行共同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并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个CDM交易项目。
与德国北威州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公报搭建起两省州战略合作平台,在高层互访、经贸往来与合作、人员交流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与美国怀俄明州建立了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并就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技术利用等多领域合作达成谅解备忘录。
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个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合作潜力巨大,但交流仍局限在能源领域,并表现为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深度合作。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五”期间,我省对外开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横向比较,不仅与沿海地区差距巨大,而且在中部六省也落在后面。对外开放不足,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重要因素。我省对外开放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外开放主动性较差。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农耕传统,滋生了因循守旧、小进即满等保守思想和小农意识。煤炭产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和卖方市场,资源优势和盲目的心理优势同时强化,煤炭经济比重大和计划经济退出晚双重影响,产业的资源依赖性和思想的封闭保守性相互作用,造成经营者乃至全社会竞争意识不强,开放欲望淡薄,缺乏自主创新、开拓发展的内在动力,竞争性产业没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二是产业承接性较差。我省单一的产业结构、初级化的产品结构、粗放的增长方式,使得吸引优质资源、嫁接先进技术难,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扩张的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限制了开放的领域和空间。三是环境吸纳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生态环境恶化,开放政策力度不大,信誉观念不强,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企业兼并重组、机制转换、债务化解、主辅分离等突破不大,难以吸引优质战略资源,出现了外部企业、资金、技术、人才进入渠道不畅和省内资金、人才外流的双向缺失。四是开放关联度较差。在全国经济区域板块加速形成的形势下,我省与兄弟省份和重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仍然局限于能源领域,未能开展多领域、多层面、多形式的合作,未能在产业和项目上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未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开展大规模交流。五是能力适应性较差。从领导干部、企业家到群众,总体上说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缺乏开放眼光和战略思维,缺乏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能力,缺乏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本领,缺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竞争的勇气和魄力。
第二章“十一五”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具有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转移,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难得的外部环境。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国际资本市场日趋活跃,中国作为快速成长的经济体,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首选目标和国际投资的重要流入区;国外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为我省承接国内外制造业、服务业的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带来新的机遇。二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的推动阶段,中部地区步入互动合作、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既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又有利于我省借助中部崛起的整体优势,利用更大的交流平台,在更大范围实现生产要素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新的跨越。三是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为扩大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高速公路通达全省,石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已开工建设,太原机场航线通达全国32个大中城市及香港地区,并开始进行扩建,长治、运城、大同三个支线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对外联系交流更加便捷通畅。四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宏伟事业为扩大开放创造了广阔平台。加快新型产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把山西建成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立足我省实际、着眼全国大局特别是产业分工格局提出来的,是我省扩大开放的最大平台,为国内外财团、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为加强与省外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五是我省整体形象的改善为扩大开放提供了较好条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和对外宣传力度加大,太行精神大力弘扬,晋商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山西在国内外的形象有所改观,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全省干部群众的发展境界进一步提升,开放观念进一步强化,扩大对外开放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国内省市之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利用外资竞争加剧。虽然外商投资“北上”趋势明显,但长三角、珠三角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强。各省市之间在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争夺更趋激烈,我们面对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
第三章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扩大开放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为基本前提,以优化环境作为关键举措,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有效途径,以开发区为重要载体,以深化改革为必要保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扩大开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省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
1.利用外资:“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力争“十一五”末达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较大突破,并争取国内200强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有较快增长。
2.对外贸易:发展机电、高新技术、化工、农畜和劳动密集型等产品出口,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这些产品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对外经济合作:“十一五”期间外经企业数量增长2―3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递增25.6%,到2010年达到5亿美元;在外人数年均递增25.9%,到2010年达到6000人;鼓励有实力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收购、兼并等方式提高对外投资的水平,实现境外投资重大项目突破。
4.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建设,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立两个以上国家级项目示范基地、5个以上省级项目示范基地,使企业真正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主体。
5.开发区经济:“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吸收外商投资额力争达到全省总量70%以上,争取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入区。区内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区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040亿元。工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710亿元。根据山西省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需要,重点扶持一批开发区,使其经济总量翻番,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6.服务贸易:加速发展新型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产业等新型服务业领域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大力发展山西的旅游业,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的转变。
第四章“十一五”我省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
一、扩大外资规模,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1.放开投资领域,强化产业政策导向,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围绕“两个基地”建设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外资投向我省优势产业领域,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围绕重点培育现代煤化工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产业这四大新的支柱产业以及服务业、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围绕“两个基地”建设,加大项目策划和推进力度,谋划落实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聚集效应明显,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带动意义的利用外资重大项目。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外资项目的进入。
国外优惠贷款重点投向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和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基本卫生医疗条件改善、扶贫等领域。
2.积极引入战略投资,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的大资本。一要对世界500强等大集团企业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全球经营策略,以“条件引资”来打破和改造常规的“项目引资”模式,瞄准500强等大集团核心产业可迁移部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吸引入晋。二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以条件适应度与外方进行对接洽谈,主动策划条件引进项目。
引导跨国公司并购我省国有企业。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向外资出让国有产权,除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必须由中方控股的企业外,其他企业股权全部对外商开放。选择规模大、资产质量高、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对外商吸引力大的企业,采取向外商转让全部或部分产权、股权、债权等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步伐。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通过股权转让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间的联合,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3.抓好重点区域的对外开放,要着力于抓好省会城市太原、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对外开放
扩大太原市的审批权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进一步优化以行政环境为主的投资软环境,促进优势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实现太原市的率先发展和大太原经济圈的崛起。鼓励跨国公司在并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
结合我省大运经济带发展战略构想的实施,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旅游业、高科技工业、特色农业、物流和信息服务业、出口加工业等多种产业,带动沿线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新型小城镇建设,努力把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成为一条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把大运经济带建成绿色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开放走廊。
4.建立健全投资促进机制,加快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步伐
加快投资促进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投资促进机构,开展对目标投资者的投向、兴趣点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推进投资促进工作,设立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基金,建立重大项目推进跟踪制度,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推行招标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尽快实现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向以贸促机构、中介组织等为主的转变,积极发展专业招商公司和招商中介机构,同时通过合资组建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专业招商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中介机构,推动全球范围内招商引资代理制。
促进招商载体多元化。一是注重实现开发区整体招商,即依托园区载体,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注重产业链招商,吸引一批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依托核心企业劳动,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招商进入,构筑完整的产业链。三是结合我省产业优势,注重产业集群招商等。
5.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款,提高贷款质量
强化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严格贷款项目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推行招标采购制度,落实工程施工监理制。简化贷款的审批和使用程序,加强国外贷款的培训和指导,解决好国外贷款项目的配套资金、银行转贷、担保工作,提高贷款成功率。
运用新的国外贷款方式和模式。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保持一定规模前提下,积极探索APL等新的国外贷款方式,支持和帮助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发行B股和H股等方式扩大融资领域,改进和完善补偿贸易、国际租赁融资业务。
加强对国外贷款的“借、用、还”全口径管理,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借用还机制,建立有效的转贷和担保机制。健全债务统计制度,建立外债考核体系和外债预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债务的规模、分布、结构、偿债难点及动态情况。
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偿债能力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项目法人的汇率风险意识,鼓励贷款项目主动采取多种金融手段,防范汇率风险。
二、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1.着力培育外贸主体和载体
以大企业为龙头,培育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骨干力量。同时,扶持一大批有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为发展重点,促进更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重点围绕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化工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畜产品出口。建设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不锈钢和铝镁合金金属制品和新材料出口基地、金属材料和基础件出口基地为重点,积极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加强重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和深加工农产品出口,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强化部门协作,简化商检和通关手续,开辟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
推动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点扶持一批出口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特色县。
2.实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的挑战
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尽快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建立健全与国际及有关国家权威认证机构相互认可的机制,积极开展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认证,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和环保要求,研究对策,尽快提高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力。
采用绿色技术,搞好绿色管理,培植绿色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认证。
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积极组织企业主动走出去,使“销地”变“产地”,以有效避开技术壁垒。
行业协会要认真跟踪研究国际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和特点,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破壁垒,扩大产品出口。
3.加大国际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省、市两级政府应加大对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产业的财政支持,建立相应规模的专项基金,用于市场开发、人才和业务培训、出口品牌注册、质量认证、技术研发、信用建设、反倾销应诉以及产业损害预警调查等方面的扶持。
4.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战略目标,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省国际竞争力
1.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
研究制定我省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适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国际、省际多边合作,并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外汇、保险、信息、中介等支持政策以及政治、外交、援外等手段,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大力发展境外投资与境外加工贸易
积极引导省内实力较强、管理科学、产品有市场、国外有信誉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发展境外投资与境外加工贸易。
以我省对外贸易重点国家和地区(如欧美、日韩、港澳地区)为重点成立贸易型境外企业。以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委内瑞拉、印度、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和北非各国)为重点成立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
以纺织、轻工、家电、机械等产业为主,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成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
立足传统的东亚、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市场的综合深度开发,并努力向欧美、南亚、大洋洲和南美洲市场拓展,成立承包劳务型海外企业。
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以服务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与吸引投资为主成立服务贸易型海外企业。
鼓励我省的优势产品开拓西部市场,引导我省企业向西部寻找产品和原材料市场,支持生产能力相对充足的产业向西部转移。
3.努力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大力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努力增加社会就业渠道
按照“壮大优化主体,扶优扶强促小,规模效益并重”的工作思路,支持鼓励所有具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设计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鼓励申办对外承包劳务经营企业。加强外经企业与国际国内著名工程咨询公司的联合与合作,“借船出海”,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要促进银企协作,解决承包工程企业银行保函开立难的问题。
抓住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人口老龄化、结构失衡、对外籍劳务需求巨大等机遇,利用国家和地区间在经济结构调整、就业机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方面存在的差异,加速我省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在深度开发日、韩、东南亚传统市场同时,努力开拓西亚、欧、美等市场。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语言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外派劳务人员的质量。要逐步改善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逐步增加外派企业管理人员、软件编辑人员、医务工作者等高级劳务人员比重,不断提升外派劳务人员层次。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我省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
1.强化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引导机制
根据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大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的资金引导力度,对于能够解决制约山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瓶颈的高新技术项目,在项目资金上重点给予连续扶持,并引导、带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起到引导、整合、集成资金和资源的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事业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2.搭建平台,开辟多种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
发掘和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对外合作项目需求库,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和科技资源数据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对外合作信息交流,扩大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深度、效率和水平。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对外总体布局,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开展双边及多边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外方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科研装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联合研制生产、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并注重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我省的科技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3.整合资源,建立基地,突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典型示范效应,提高我省的科技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通过资源集成,重点引导扶持,建立国际科技和作示范基地,突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典型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起到辐射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发挥各类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主要载体的作用
1.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推进《山西省经济开发区条例》的地方立法,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向。组建开发区管理协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规范开发区管理,建立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运行机制。
2.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开发(园)区
各开发区要结合区位、产业和资源分布特点,全力打造各自的特色。主动引导外资企业进入规划专业性配套园区,形成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配套产业、企业的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对外吸引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工程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开发区产业配套和支持条件。
3.增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升投资强度
整合土地资源,对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将实行供地量与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挂钩。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提高开发区整体素质和水平
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要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抓好一批“高、大、新”项目的引进和已投产项目的增资扩产,巩固省内龙头地位,努力跻身国内一流。省级开发区要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产品配套企业,逐步打造优势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5.争取设立新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
考虑在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设出口加工区,在太钢不锈钢工业园区建设保税物流区,争取尽快通过国家批准。
六、推动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
1.积极开展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
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在机制上,一是建立高层互访机制,二是加强对口部门间的协作、合作与互动,三是加快企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内容要落实到产业层面的合作与项目的带动上,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
2.推广与德国北威州的合作经验,全面推进我省友好省州的实质性合作
利用我省对外友好合作资源,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机遇,认真分析研究我省产业与国外产业的对接点,开展优势互补的国际区域合作。推广长治市与德国玛尔市的城市间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友好城市关系,不断开辟优势和产业互补的地区友好关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和友好交流,以发挥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为对外开放的切入点,发挥区域化、特色化的产业聚集效应,推动各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合作,不断开拓对外开放的新空间。
七、拓宽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以大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
1.根据我国现行规定,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门槛,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各种方式,参与我省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筑全省物流交易平台,创建新型、高效物流企业,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增加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的数量,允许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2.鼓励外商投资信息、咨询、评估、会计、律师和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
3.加快旅游业对外开放
通过经营权和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外资,改组改造旅游企业,加大利用外资对旅游景点开发的力度,争取境外企业到我省建立独资、合资旅行社和旅游宾馆。
第五章实施“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的措施
一、整治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
1.培育全社会的开放心态,大力宣传、全面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在全省形成“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2.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工作“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实现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转变。对各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取消尚需政府监管的行政许可事项,要搞好事前服务,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要在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要简化审批环节、方式和程序,变分散审批为集中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前置审批为后置审批。有行政许可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都要实行“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服务。
3.规范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
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进一步清理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各种管理费收费标准和办法,努力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规范中介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对中介机构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4.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
所有涉及外来投资管理、监督、审批、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和被赋有某些行政管理和收费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必须把相关的政策信息、管理内容、审批条件、办事程序、申报文件的内容及要求、办事地点、办理时限、收费项目及其标准和依据等,在政务大厅或受理“窗口”公布,便于前来办事的人员咨询、查看,接受社会监督。
5.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建立并严格执行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
对各部门及其公务员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要作为部门评优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年终考核。行政监督部门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要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把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作为监察工作的重点,对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全程监督。完善行政效能监察的举报、投诉机制,落实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机制。
二、加大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力度
充分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手段,搭建政府间、对外投资促进机构与行业协会间、企业间的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
1.搭建广阔的开展对外交流的合作平台。发挥我省资源和地区优势,争取在我省创办一个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的会展品牌。
2.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和地区性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与和投资贸易洽谈活动。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影响的展销会、投资洽谈会,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3.整合打造山西对外开放精品网站,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山西形象。宣传山西投资环境,开展网上招商、网上交易,发展电子商务,搭建山西企业与国内外企业信息交流、合作的平台。
4.编制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开发引资亮点,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并为招商工作提供保障。
三、加强对外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山西省对外开放领导组,由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有关部门一把手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及重大事宜的指导和协调;负责分析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协调解决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招商引资进度通报制和组织招商引资调度会等。
广泛宣传《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宣传我省新颁布的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和政策,针对我省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落实招商引资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用足政策,用好政策。
四、努力培养高素质、有开放意识的干部队伍
鼓励省直部门熟悉涉外工作的中青年干部到市县任职锻炼;选派省市县业务部门中青年干部到开放省市对口部门挂职学习,在实践中培养提高;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有关院校要以对外开放为主题,强化对县以上领导干部涉外业务理论知识的轮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厅局、市、县涉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各级人事部门要注重在开放领域选拔和使用干部。把培养对象、后备干部放到外向型地区、外向型领域和产业的第一线去锻炼和培养。
强化全省涉外部门公务员队伍、招商引资人才、外向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三支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我省的涉外队伍建设无论从量上还是从素质上,都满足不了我省对外开放发展的要求,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一批精通国际市场运作,熟悉掌握有关国际经济法规的基本内容的对外开放人才队伍,提高我省对外交往能力。
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等人才载体建设。留学人员具有雄厚的知识资本和现代管理理念,是我省发展对外开放的宝贵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我省与海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同时,结合我省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制定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吸引留学人员来我省创业,各级政府应做好留学生创业的配套服务工作。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