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湖北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 【发布单位】湖北省
  •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7〕2号
  • 【发布日期】2007-01-04
  • 【生效日期】2007-01-04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湖北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湖北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湖北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鄂政发〔2007〕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四日


湖北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21世纪头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上下必须抓住机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实现湖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奠定坚实基础。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现状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快速增长。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436?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7?9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销售收入5962?54亿元,年均增长17?1%;实现利润371?84亿元,年均增长28?8%;税金总额355?64亿元,年均增长12?6%。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6?1,比2000年提高6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2?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7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73?4%,年均增长17?3%。2005年工业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到38%,其中制造业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达到26?1%,分别比2000年提高3?3和11个百分点。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省政府积极推进“三个三工程”的实施,每年抓好对全省工业投资有较强带动作用的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围绕汽车、钢铁、石化、烟草、电子信息、建材、纺织、食品等八大行业和100家重点大企业,开展了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汽车工业。东风汽车公司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神龙轿车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东风日产合资合作全面展开,商用车、乘用车布局初步形成。东风本田CR-V乘用车建成投产。

――钢铁工业。武钢生产能力过千万吨,高附加值硅钢、冷轧薄板得到较快发展,利税过百亿,在全国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冶钢特钢进一步做精做强。鄂钢建筑钢材竞争力明显增强。钢铁行业连铸化由2000年的不到91%提高到97?5%,彩涂板、钢帘线等深加工产品发展迅猛。

――化学工业。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快速发展,武汉石化、荆门石化通过改造,炼油能力和质量、节能降耗水平有较大提高,销售收入均过百亿。宜化精细化工与化肥齐头并进。

――烟草行业。以武烟为龙头实施兼并重组,黄鹤楼、红金龙品牌效益显现,行业利税大幅增长,武烟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六名。

――电子信息产业。光纤光缆、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激光加工设备、移动通信终端等产品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

――纺织工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棉纺能力达到700万锭,以美尔雅、多佳、爱帝、佐尔美、太和为代表的湖北服装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汉川马口制线产业、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呈集群化发展。

――建材工业。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增加1000万吨,比重由2000年的20%提高到45%。华新水泥布局在全省展开,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位。浮法玻璃比重由46%上升到85%。新型墙体材料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达到41%。

――食品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在武汉、宜昌、黄石、十堰等地以统一、汇源、娃哈哈、农夫山泉、双汇、银欣、长友等企业为龙头,较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基地。

――100家重点企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撑地位进一步突出,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4?5%、67?5%和61?2%。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家,居全国第六位。

4?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成绩。一是国有大型和骨干企业改制重组取得重大突破。蒲纺集团在引进外资重组和实施破产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荆襄集团在分块搞活和债转股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大峪口矿肥恢复生产启动工程建成投产;冶钢与香港中信泰富重组工作顺利完成;大冶有色与中铝合作协议签订;省汽车集团8家企业重组进入三环集团,9家企业下放属地管理;鄂钢并入武钢集团;清江投资公司和电力开发公司合并重组为省能源集团。二是实施“三个一批”工程进展顺利。列入“三个一批”改制为混合所有制的东汽、华新等15户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襄轴、潜江制药等50户国有骨干企业,都基本完成改制任务。三是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县域经济民营化格局基本形成。四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新成果。在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国有企业活力增强,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税金分别达到245?19亿元和243?2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5?9%和68?4%。

(二)“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国际产业和资金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也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科学技术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作用更加明显,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热点领域。我国经济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面推进,特别是加大中部老工业基地的扶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方面给予支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努力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全省工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和良好环境。同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较高,资源利用率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二是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配套和专业化水平不高,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进口依赖度高。三是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煤、电、油、运供应紧张,95%的电煤靠外省调入,钢铁行业所需铁矿石70%左右靠进口解决。四是要素市场尚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业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二、“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等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约降耗水平;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区,培育一大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二)发展目标

1?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4300亿元(2005年价),年均增长12%。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左右。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64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十一五”期间,力争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投资总额达到8000亿元以上。每年抓好100个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其中50个左右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

2?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产业。实施企业发展“136”工程,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10家以上、过50亿元的30家以上、过10亿元的60家以上,100家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0%左右。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重点产业中培育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40个以上国家级名牌。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大中型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二十世纪末国际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3?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4?经济效益和节约降耗水平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速度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汽车6大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成10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循环型企业,力争形成5-7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降低7%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左右。

三、工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通过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紧密、加工深度高、集聚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一)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产业群,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加快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竞争力方面的新跨越。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16?8%。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大力发展光显示、光存储、数码相机、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在研发―制造―销售链条上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创立环节,在元器件―组件―整机链条上加强芯片及元器件环节,在硬件―软件―应用与服务链条上加强软件及应用与服务环节,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形成年产光纤3000万公里、光缆60万皮长公里生产能力,建成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形成移动电话2500万部生产规模,成为国内光通信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重要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支持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武汉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化基地,“光谷”激光产业园,烽火移动、普天诺基亚公司3G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富士康系列电子信息产品,长飞公司光纤预制棒及新型光纤开发生产,武汉邮科院智能光通信和下一代网络系列设备、元器件及光纤到户系统与设备,冠捷、唯冠新型显示器扩产,以及随州波导、武汉NEC手机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

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品种,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东湖、江夏、葛店三个开发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农业生物产业化、技术研发和服务等特色产业聚集地。重点支持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武汉健民中药创制、广济药业核黄素、宜昌安琪酵母、宜都东阳光红霉素原料药、八峰药化氨基酸、宜昌人福药业麻醉药等项目建设。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激光材料、环保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支持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重点支持宜昌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武钢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系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加强制造过程主控系统研发与应用。加快新型科学仪器、智能仪表、专用分析仪表、新型医疗设备、新型计量检测仪器等研发及产业化。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和装备瓶颈制约,提高先进制造业研究设计、加工制造的整体水平,发展壮大光机电先进制造产业。重点支持东风汽车公司研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数控公司五坐标数控加工系统与设备等项目建设。

(二)汽车工业。继续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加快培育研发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汽车零部件发展,提高为东汽及其他汽车集团配套的能力,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积极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发展绿色制造,大力推广应用重量轻、可再生零部件或材料,延长原材料的生命周期。争取2010年全省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30万辆、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达到100万辆份。全省汽车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45亿元,年均增长14%。

1?整车工业。重点支持东汽与日产、标致―雪铁龙、本田的合资合作,积极开发生产各类专用汽车、微型车、客车,加快燃料电池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进东风有限公司襄樊轿车和轻型车基地、十堰中重型载重车基地建设,形成各类汽车45万辆生产能力。加快神龙公司二期工程和第二工厂建设,形成45万辆轿车生产能力。东风本田公司形成各类乘用车24万辆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东汽与雷诺轿车合资项目前期工作。扩大东风渝安微型车规模。加快发展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支持武汉、十堰、孝感、随州等市发展市政作业、工程施工、机场、油田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各类专用汽车,培育2―3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湖北成为在国内规模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努力发展低地板公交客车、高速公路客车、中高档旅游客车。依托东风电动车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华中科大,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2?汽车零部件工业。按照集中集成和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发展思路,突破性发展轿车零部件,整合载重车零部件资源并向轻重两极延伸。重点发展大功率发动机、车桥、变速箱、离合器、转向器、汽车空调、消声催化转化系统、制动器、座椅、起动机和发电机、蓄电池、组合仪表、灯具等十类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总成及部分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产品,提高竞争力。通过技术引进、国际合作和自主开发,加快发展燃油喷射系统、防抱死和防滑装置、安全气囊、防盗装置等高技术含量汽车零部件产品,满足主机配套要求。培育3―5家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总成企业集团和一批专业化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点支持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扩能改造、东风―德纳车桥、十堰和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三环汽车零部件扩建等项目建设。

(三)冶金工业。支持武钢做大做强、新冶钢做精做专。利用水电资源,稳步发展铜、铝为主的有色工业。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到2010年,全省冶金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40亿元,年均增长13%。

1?钢铁工业。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炼铁、炼钢工艺,推广干熄焦、TRT、热风炉烟气余热回收和富余低热值高炉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及节电技术,促进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降低吨钢取水量。提高冶炼废渣、尾矿、尾渣、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支持武钢大力发展汽车板、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全球最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材主要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重点发展优质齿轮钢及轴承钢等特钢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特殊钢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镀锌板、镀锡板、彩涂板、钢构件、钢帘线等钢材深加工产品。钢和钢材深加工制品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200万吨以上和500万吨。2010年全省钢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315亿元,年均增长14%。重点抓好武钢转炉―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三硅钢工程、三冷轧工程及钢材深加工生产基地,鄂钢冷轧薄板和热轧宽厚板,新冶钢焦化工程、新型模具钢、银亮材等项目建设。

2?有色工业。重点提高铜、铝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优化工艺流程,推进节能降耗和环保达标。支持大冶有色公司提高鄂东铜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铜生产基地。适时稳步发展电解铝,加强现有企业改造,淘汰落后电解铝生产工艺。加快发展铜板带、铜箔、铝板带、电子铝箔等深加工产品。电解铜、电解铝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0万吨和70万吨。重点抓好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中铝(黄石)高精度铜板带和电解铜箔、丹江口铝业公司高精度铝板带、中铝(宜昌)电解铝、潜江华盛铝电公司铝深加工制品等项目建设。

(四)石油化学工业。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壮大磷、盐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推进石化工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以炼油、合成氨、磷化工为重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建设化工园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学污染物排放,推进园区资源循环使用,加强对CO2、SO2、有机废物等大宗物质综合利用。提高精细化工产品比重。到2010年,全省石油化学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8亿元,年均增长14%。

1?石油化工。重点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建成并发挥“仪长”沿江输油管线效能,扩大武汉、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加快实施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延伸乙烯产业链,做好乙烯下游产品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乙烯下游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建成中部地区石化工业生产基地。利用“西气东输”机遇,发展天然气化工。

2?磷化工和盐化工。加强磷、盐矿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推进“采选结合、矿肥结合、矿化结合、肥化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按就近、就地和相对集中的原则,依托相关园区壮大磷化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磷矿资源的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磷矿全层开采,加大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宜化、洋丰、黄麦岭、大峪口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浓度磷复肥基地。以兴发集团为主体,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支持宜昌、襄樊、荆门等地开展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湿法磷酸精制、窑法磷酸、精细磷化工产品、含磷新材料、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抓好宜化、葛化、沙隆达、双环、江汉油田盐化工厂等企业烧碱、纯碱装置改造,推进大型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建设,大力开发氯甲烷、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深加工系列产品,烧碱、纯碱生产能力均过百万吨,支持宜化新建电石项目。

3?精细化工。加快农药、染料、涂料等传统领域精细化工的改造升级,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支持沙隆达等重点农药生产企业开发生产低毒、高效新型农药,巩固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品。推进饲料添加剂、生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发展。重点支持楚源化工活性染料及中间体扩建、沙隆达新型农药、武汉有机实业芳烃氧化装置、丝宝集团武汉、仙桃高档化妆品基地、宜化多元醇等项目建设。

4?农用化工。加快化肥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尿素、磷铵等高浓度化肥比重。抓好合成氨原料路线改造,积极推广使用型煤造气技术。重点支持宜化集团合成氨汽化改造、湖北化肥厂和双环化工集团合成氨改扩建工程、黄麦岭磷化工集团30万吨NPK复合肥项目、宜昌磷矿矿肥结合工程等项目建设。

(五)装备制造业。以船舶、发电和输变电、数控机床、模具工业、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为重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增强装备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集成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数字化和本地化制造水平。到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960亿元,年均增长14%。

1?船舶工业。整合设计制造资源,加快发展特种船舶、船用辅机及配套部件,建成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依托武昌造船厂发展挖泥船、海洋平台工作船、公务执法船等船舶;依托青山船厂发展不锈钢化学品船、油船及其他液货船、集装箱船、客滚船等特种船舶;依托宜昌船厂发展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游船等船舶。以中船重工在鄂企业为主,大力发展低速柴油机、发电机、大型曲轴、大型铸锻件、船用辅机、船用容器、热交换器等配套船用部件,支持武汉船用设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依托长江船舶设计院、中船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701所)、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以及有关大专院校,使武汉成为国家船舶设计中心之

一。争取2010年实现造船完工量100万载重吨,出口创汇15亿美元。

2?发电和输变电、机床工业。重点发展大型电站锅炉、新型汽轮发电装置及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装置,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新型包装、造纸、粮食、纺织、水泥机械,石油工程装备,冶金和涂镀层设备。依托武锅、长动等骨干企业,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武重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武锅60万千瓦电站锅炉和百万千瓦级核电堆内构件,永鼎红旗电缆高压及超高压交联电缆,京山轻机包装机械,江汉四机石油钻采设备、黄石山力涂镀层成套设备等项目建设。

3?环保设备工业。积极发展以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为主的水污染防治成套设备,以烟气脱硫、粉尘处理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成套设备,以大型废金属回收、工业废渣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及噪声、振动防治与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凯迪电力大型干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武锅大型碱回收锅炉、洪城通用水环保设备、仙桃衡德环保设备、力帝废旧汽车拆卸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六)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等产品。积极推广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和低温快速烧成陶瓷技术。加强石灰石矿等非金属矿山资源的控制和保护,加大低品位矿资源应用技术开发,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到2010年,全省建材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40亿元,年均增长15%。

1?水泥工业。优化产品、技术和企业组织结构,以大型水泥生产集团为重点,加快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推广应用窑尾余热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生产“生态水泥”等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可燃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的比例。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靠近重点市场建设粉磨站和散装水泥中转站,在大中城市发展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制品。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占80%以上。支持华新集团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设武穴、阳新、赤壁水泥等项目,在湖北产能达到4500万吨以上,总体规模和技术开发能力居行业前列。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生产工艺。尽快淘汰窑径小于2?2米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及以下干法中空窑、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2010年底以前关停并转规模小于20万吨、环保或质量不达标的立窑。

2?玻璃工业。加快发展高档浮法玻璃、特种玻璃,以及中空玻璃、汽车玻璃和自洁净玻璃等玻璃深加工产品,满足建筑现代化和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国外公司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浮法玻璃及制品生产线,支持省内重点玻璃生产企业进行改扩建并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争取2010年全省浮法玻璃生产能力达到3500万重量箱,浮法玻璃比例达到90%以上,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重点支持三峡新材公司、武汉长利玻璃公司浮法玻璃改造及深加工等项目建设。

3?新型建材工业。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中档建筑、卫生陶瓷。积极发展木塑聚合材料。开发生产无污染、防火阻燃、防水隔热、节能节水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比重,争取2010年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70%。石墨、石膏、石英玻璃等非金属矿资源形成高附加值产业群,无石棉摩擦材料、玻璃纤维及玻璃钢制品、塑钢和彩铝门窗、防水材料等形成优势产业。重点支持黄梅东方陶瓷中高档建筑陶瓷、宜都惠宜中高档卫生洁具、武汉新创置业新型多功能幕墙加工及节能建筑门窗、鄂州顾地和仙桃亚通新型塑管等项目建设。

(七)纺织工业。完善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巩固棉纺织行业优势,突破性发展服装行业,提高化纤和印染后整理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到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

1?棉纺织工业。推进纺织生产能力向优势企业和荆州、天门、咸宁等棉麻产区集中,加快先进技术、工艺应用和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荆州、襄樊、孝感、仙桃等地形成一批30万锭以上规模、具有先进装备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棉纺织集团。先进棉纺锭达到800万锭,无梭织机比重达到50%。重点支持孝棉、武汉一棉、江南集团、襄樊三五四二、荆州奥达纺纱生产线改造和无梭织机等项目建设。

2?服装工业。支持骨干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水平,着力打造和提升美尔雅、爱帝、佐尔美、红人等一批服装品牌,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服装系列产品,将鄂东建成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省服装生产能力达到25亿件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

3?化纤和印染业。大力发展聚酯及涤纶纤维、粘胶纤维等纺织原料,以宜昌新丰、湖北化纤、襄樊经纬、荆州凯乐等企业为重点,提高化纤规模化、差别化水平,积极发展新型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改善纺织原料品种结构。争取2000年全省化纤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基本解决我省纺织工业中化纤短腿问题。努力提高印染后整理能力和水平。以纺织品后整理工艺为重点,发展绿色染整工艺,加强印染废水治理和印染废液的回收利用,提高水循环重复利用率。在武汉、襄樊、荆州、咸宁、仙桃等地积极引进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改造提高现有印染企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纯棉防缩免烫、精毛纺、高档色织、高档苎麻、高新功能性纤维等面料系列,加快发展高质量的辅料系列产品,增强服装面料、辅料配套能力,逐步解决产业链的瓶颈制约。

4、产业用纺织品。加快发展各类装饰、汽车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和无纺布制品。以武汉、襄樊为重点,开发生产各种室内装饰和汽车装饰面料。以仙桃、潜江、黄冈、崇阳、枝江等为重点,扩大无纺布制品和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集群优势。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占纺织工业的比重,争取到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规模达到全省纺织工业的25%以上。

(八)轻工工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食品、造纸、家电等行业,培育一批规模大、加工度高、竞争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消费品工业上档升级。到2010年,全省轻工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8%。

1?食品工业。按照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天然保健的发展方向,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各类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食品加工制造与农副产品原料基地相结合的现代食品产业链、八类优势特色食品产业群(即优质专用粮食转化和深加工、双低油菜籽深加工、优质水产品深加工、禽蛋深加工、牛奶及乳制品、猪肉深加工、果蔬深加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成为全国重要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支持武烟发挥品牌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实施异地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争取国家重点卷烟品牌规模过百万箱、卷烟工业税收过百亿元。以枝江、白云边、稻花香、劲牌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优质白酒和露酒,扩大金龙泉、华润、百威、燕京、青岛等骨干啤酒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酒业振兴。全省啤酒、白酒和露酒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50万千升、25万千升和8万千升。支持汇源果汁、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骨干饮料企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9%。

2?造纸工业。按照“集中制浆,分散造纸,强化污染治理”的思路,加快长江沿岸武汉、荆州、黄冈、咸宁等市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晨鸣汉阳、赤壁公司等骨干造纸企业改造。大力推广制浆黑液碱回收、纸机白水处理及回用等工艺技术和设备。分步淘汰规模在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以及规模在2万吨/年以下、环保未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大力发展办公用品、学生用品、食品包装、卫生用品等深加工纸制品。争取2010年全省纸与纸板产量达到270万吨。重点支持武汉晨鸣20万吨木浆、20万吨高档文化纸、30万吨纸板,赤壁晨鸣林(竹)浆纸一体化工程,黄冈25万吨林浆纸工程,监利大枫20万吨浆、30万吨纸及纸板工程等项目建设。

3?家电工业。支持武汉海尔、美的、TCL,荆州小天鹅和黄石东贝等企业,扩大空调器、洗衣机、冰箱、压缩机等消费类家电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配套能力。武汉空调器生产能力达到千万台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四、工业重点产业聚集区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区、现代物流中心区的目标,立足于整体提升湖北国际竞争能力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综合考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聚集区。

(一)高新技术发展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区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以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力强、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一是以光纤光缆、光通信传输设备、光电器件、网络设备、移动通信终端及设备等通信产品、激光加工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测控设备等产品为主的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二是以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中西药、生物农药、医药中间体及功能性保健品等为主的武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是以各类应用软件为主的武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二)现代制造业聚集区。按照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的总体要求,加快形成“一核四带”,即以武汉为核心,构筑以汽车、钢铁、石化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聚集核心区,通过武汉核心区向周边辐射形成“四大”现代制造业产业带。一是以武汉为核心向鄂东南辐射,壮大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玻璃及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形成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产业带。二是以武汉为核心向鄂西北延伸,以东风有限、神龙公司、东风本田为依托,加快轿车、载货车、专用车及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并带动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形成武汉―十堰汽车产业带和武汉、襄樊、十堰、荆州四大汽车零部件集群。三是以武汉为核心沿汉江流域及江汉平原向西延伸,充分利用应城、潜江等地丰富的盐卤资源和石油生产加工基础,大力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产业链和两碱等产品,形成武汉―潜江―荆门石油化工和盐化工深加工产业带。四是以武汉为核心分别向东西辐射,推进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转移,依托汉江平原棉产区,大力发展高水平、集约化的棉纺、精毛纺、无纺布和名牌服装及高档面料。同时以家电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冰箱(柜)、空调、洗衣机、高效制冷压缩机等家电及配套产品,形成襄樊―荆州―仙桃―孝感―武汉―鄂州―黄石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产业带。

(三)优质农产品加工区。利用现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八大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板块。一是以武汉、荆州、荆门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粮食转化深度开发和双低油菜籽规模化加工板块。二是以鄂州、荆州、宜昌等地为主的沿江淡水产品深加工板块。三是以安陆、仙桃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腹地禽蛋深加工板块。四是以宜昌、荆州、武汉等地为主的宜昌至武汉沿线肉制品深加工板块。五是以武汉、宜昌等为主的牛奶及乳制品、果蔬饮品、罐头食品加工板块。六是鄂西、鄂西北、鄂东南薇菜、莼菜、魔芋、银杏、竹笋、板栗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板块。七是以晨鸣纸业等企业为依托的咸宁、荆州、武汉林浆纸生产加工板块。八是以武汉烟厂为龙头的烟草生产加工板块。同时,通过加快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产业基地的建设,推动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规模,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支持民营资本、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培育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扶持发展一大批“特、新、专、精”的中小企业。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出资人制度,实现省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企业负责人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完善出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健全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推动各类产权有序流动。鼓励和促进企业利用土地转让或融资筹措发展资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探索劳动、资产、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四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所有投资领域均向社会资本开放,推动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

(二)支持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整体素质。

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重点骨干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研发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人、财、物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经营管理实时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市场化、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强对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扶持。支持对重点行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重大技术装备本地化和系统集成的研究开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新产品开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制定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产业技术政策,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限制、淘汰技术水平低、役龄超过一定期限的工艺装备。继续落实加速折旧、减免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三)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大对矿山资源的保护,禁止无序开采行为,重点加强磷矿资源管理,坚决杜绝“采富弃贫”等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研究制定鼓励利用低品位矿的优惠政策,使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消耗每吨铁矿石、铜矿石、磷矿石等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年均提高3%左右。二是依法关闭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制止无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降耗水平,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四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扩大天然气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五是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汽车等6大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成10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循环型企业。以现有各类开发区为重点,规划、建设、改造10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

(四)扶持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构筑产业集聚平台。

继续推进开发区建设,将一批重点开发区(园区)建成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成为全省或各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武汉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消费类电子和家电生产基地,将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轻型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兴办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着力办好武汉石化工业园、宜昌化工工业园、十堰汽车工业园、仙桃无纺布制品工业园、汉川马口制线工业园等若干工业园区。对县市开发区新建项目中新增税收的省级分成部分,以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规划要求的中心城区企业实施搬迁升级改造,向开发区集聚,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向园区集聚,引导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着力抓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乙烯及下游产品产业链、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链、电解铝及深加工产业链、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光通信设备、器件和光纤光缆产业链等六大产业链的建设。

(五)加大对外对内开放力度,拓宽我省工业发展空间。

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湖北区位、人才、市场、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拓宽利用外资领域,积极引进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为重点的战略投资者,到湖北建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吸纳民营资本的力度与规模,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把引进资本与引进机制、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结合起来。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围绕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积极推进产品国际质量认证,努力开拓出口市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有序调控资源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力扶持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特别是高技术机电产品出口。积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贸易壁垒。

(六)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改造和重大国债专项的支持。加强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运用产业政策、信贷、税收、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手段,调动社会资金对工业的投入。继续集中预算内工业发展资金实施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安全生产等专项,推动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制定促进名优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中介和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相关产品市场和在建项目能力情况,以及经济规模、质量技术标准、环境保护等要求,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风险投资机制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担保途径。鼓励、支持企业以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方式筹措项目资金。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