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
  • 社保
  • 五险一金
  • 结婚
  • 公积金
  • 商标
  • 产假
  • 按揭
  • 廉租房
  • 欠薪
  • 营业执照
好律师> 法律法规库> 政策参考> 广东省电子信息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 【发布单位】广东省
  • 【发布文号】粤府〔2005〕15号
  • 【发布日期】2005-02-17
  • 【生效日期】2005-02-17
  • 【失效日期】--
  • 【文件来源】广东省
  •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广东省电子信息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广东省电子信息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粤府〔2005〕1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二月十七日


广东省电子信息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前 言

电子信息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是我省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2005-2010年将是我省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我省要紧抓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工业体系,实现从电子大省向电子强省的跃升。根据省委常委会议关于将竞争力研究成果转化成行业规划并制订相关政策的决定和省政府工作部署,制定《广东省电子信息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电子大省地位得到加强。我省的电子信息工业高速发展, 2003年全省电子信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3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7.6%,比上年同期增长43.2%,占全国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的37.5%;工业增加值134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3.5%,占全国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的38.5%。从1991至2003年,我省电子信息业产值连续十三年居全国第一, 年平均增长约35.7%。
(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配套体系不断完善。我省的电子信息工业基本形成了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大批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产业格局。2004年度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我省有26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16家百强企业中我省有7家。重点产品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主要有以东莞等市为中心的计算机制造基地,以深圳等市为中心的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以深圳、惠州、中山等市为中心的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基地等。围绕生产基地,各类产品的配套体系不断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如计算机整机的零部件配套率达95%。
(三)外向型特点显著,出口能力不断增强。我省电子信息工业相当大一部分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形成了很强的出口能力。2003年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产品产值3713亿元,同比增长35.8%,增幅比全省工业出口增幅高8.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出口产品产值的41.8%,占全国电子信息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1.6%。
(四)坚持市场导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借助区位优势,紧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按照市场的要求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电子信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向高技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企业结构也逐步得到优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三资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国际发展环境
1.全球产业复苏,亚太增势强劲。200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疲软,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导致了2001年世界电子信息工业整体下滑,幅度达到10%以上。目前全球电子信息工业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以计算机和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作为上游产业的半导体和软件产业,其2003年全球产值分别增长了10.4%和4%。在全球的信息产品市场上,美、日、西欧依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亚太国家增势强劲,2002年,除美、日外的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在全球产值中的比重已经上升为25.7%。
2.产业国际分工趋势明显,产业梯次转移速度加快。电子信息工业具有广泛的国际分工,具有全球性采购、生产和经销的发展趋势。全球电子信息工业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掌握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为标志,主要有美、日、欧等国;第二层次以制造和研发为重点,拥有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主要有韩国、我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以加工、组装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标准,主要是我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当前全球电子信息工业转移的速度正在明显加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正在进一步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及部分产品的研发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3.竞争领域日趋集中,跨国公司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全球电子信息工业竞争核心逐步趋向技术化,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创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更能树立企业的行业领袖地位。同时,竞争领域也趋于集中化,主要集中在软件和集成电路领域。此外,跨国企业迅速发展,凭借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进入2000年世界500强的35家电子信息产品企业全部是跨国公司,其营业收入达10426亿美元,占全球电子信息工业的85%以上。
4.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数字化产品渐成主流。电子信息工业是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高创新性和高更新率是其发展的重要特点,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技术互相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数字化、智能化和以多媒体终端、信息家电为代表的3C(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技术融合的产品逐渐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发展的主流,极大的扩展了市场空间,也成为电子信息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国内发展环境
1.信息化步伐加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信息化步伐将进一步加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将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这些都将为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专家估计,到2005年,国内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约2万亿元,我国信息产业(包括通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超过7%,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2.“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兴起促进产业竞争与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环渤海地区迅速崛起。“长三角”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数量和质量、金融服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投资,发展势头强劲,已初步建成了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环渤海”地区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创新能力强,正在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又积极合作,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工业集聚地。
3.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我省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由“外源性”经济为主向“内源性”与“外源性”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电子信息工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必须按照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大公司战略,在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提高“内源性”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省工业结构开始向重型化发展,2003年上半年,我省重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电子信息工业要为全省工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要生产大量的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装备,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装备和技术。

三、我省电子信息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省电子信息工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特别是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2003年,我省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进口达312亿片,价值202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31.7%和45.4%,而集成电路销售总收入只占全国总收入的2.8%,与长三角地区(64.2%)和京津环渤海湾地区(30.5%)相差甚远。在全国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2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我省只占1家。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减弱,制约了行业效益的提高。与国际同行业相比,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和我省东莞IT业的利润率占销售额的比率分别为25%、15%和5%。
(二)产业结构优势不突出。我省电子信息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整机和中低端零部件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上,在成套生产设备、新型换代整机、软件和服务、集成电路和光电元器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较为薄弱。国际品牌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利润率低,研发实力薄弱,长期停留在加工、组装的阶段,对外依存度高,企业根植性弱。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布局雷同,产品同质化程度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产业集群的形式已经具备,但缺乏有效治理,凝聚产业的核心如信息、人才、服务等尚未形成强大的集聚作用,产业集群规模和效应尚需增强。
(三)产业发展环境需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各省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在发展观念和政策优势上已经与我省没有落差,我省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和丧失,同时生产成本也在逐渐上升,管理和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我省的社会环境、文化建设和科技教育事业较为薄弱,特色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文化底蕴不足,科学教育总体水平落后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数量偏少,教育和再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电子信息工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加快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部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拥有若干个广东本土的世界级企业,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将我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生产和研发基地。

二、发展目标
2005-2010年我省电子信息工业持续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掌握部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或标准,拥有若干个广东本土的世界级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形成与国际接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带动我省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战略产业。
至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达到9200亿元。投资类、消费类和基础元器件类三大类产品产值的比例为45:35:20;微电子、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品;省级以上重点企业的产值占全省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科技进步对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
至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达到22500亿元,年平均增长约21%。微电子、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和电子信息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及市场服务体系。2006年电子信息工业将成为我省第一个年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元的产业。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规划布局

一、重点发展的产品和技术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大容量高密度波分复用、Ipv6技术、无线宽带接入、800MHz数字集群、无线网、光通信、通信集成电路与核心模块、智能网络设备、路由与交换设备、GSM和CDMA移动通信产品、无线市话设备、固定宽带接入产品、电话机、传真机、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接入产品;高端防火墙、入侵检测、大规模网络化IDS技术等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
(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掌上电脑等高附加值整机产品;网络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智能家居等3C融合产品;激光打印机、计算机磁头、各类驱动器等优势零部件。
(三)软件行业
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教育、文化与娱乐、信息内容等信息服务业软件、中间件、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通信类与消费电子类的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电子政务应用软件、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软件。
(四)电子元件制造业
片式元件、敏感元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源、绿色照明等新型电子元件产品;高密度、挠性PCB,高性能、高品质基板,环保型绿色PCB等材料;微细加工技术、阻容元件、磁性材料、电子浆料、敷铜板。
(五)电子器件制造业
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通信类集成电路以及数字电视集成电路;中高分辨率大屏幕平面型彩色显像管和显示管、半导体发光器件、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大屏幕高清晰度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等新型显示器件;高速光电子器件、平面光波导器、光纤放大器等光通信器件。
(六)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数字电视接收机产品和技术、数字音频关键技术和产品、新一代高密度数字光盘系列产品、DVD光学头和机芯等关键产品、音响和功放设备。

二、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建设7大制造基地
(一)全球电子计算机制造基地
1.以东莞、深圳、广州和惠州为中心,建设电子计算机制造基地。加强自有品牌建设,扶持自有品牌机制造企业,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新型显示器、激光打印机等高附加值整机产品。
2.在保持计算机零部件出口优势的前提下,加强整机出口力度。鼓励整机龙头企业与跨国企业积极开展建立在品牌和渠道基础之上的国际合作,将以台式计算机为主的产品结构逐渐向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型。
3.吸引大型的跨国电子计算机制造企业,特别是生产CPU、内存等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品牌企业来我省投资建厂。适应3C产品融合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多媒体移动终端、掌上电脑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行业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型。
4.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省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微型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000万台、6000万台和3000万台;全省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计算机及外设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超过30家。到2010年,我省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300亿元,进入全球先进行列,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合理、拥有完整产业链和物流、信息流配套系统的最具竞争力的全球计算机制造基地之一。
(二)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基地
1.以深圳、广州为中心,建设通信设备制造基地,重点扶持华为、中兴等企业,在继续保持现有程控交换与接入、光网络等优势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下一代网络技术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集聚一批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配套企业,增强通信专用电路、模块的研发设计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从芯片到整机,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的产业链。
2.以惠州、广州、深圳为中心,以重点企业为依托,扩大区域产业规模,加速产业配套企业集聚,进一步扩大移动终端产品生产规模。
3.在新型通信终端、手机研发设计、通信软件开发、增值业务平台、光器件、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与模块设计与研发等领域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并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配套。
4.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省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700亿元,3G、NGN以及高速路由交换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占全省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全省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通信设备企业超过5家。到2010年,全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30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完整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系统。
(三)全球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基地
1.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和中山为中心,建设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基地,广州、深圳作为新型数字视听产品与技术的研发中心,东莞继续做大家用视听设备的加工制造,惠州重点生产新型数字视听产品,中山重点做强音响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2.加强品牌国际化建设,扶持重点企业,落实企业“走出去”战略,建立健全全球营销渠道网络,增强国际经营能力,加快实现产业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升级。
3.适应数字化技术发展和3C融合的行业新趋势,重点突破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家庭信息网络平台等核心技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紧紧抓住产品数字化的市场机遇,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省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600亿元,数字电视机顶盒、DVD、组合音响等重点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到2010年,全省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3500亿元。形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著名品牌,成为数字电视、刻录式DVD、数字音响、数字摄录一体机、数码相机等产品全球主要的制造基地。
(四)全球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
1.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佛山、肇庆、汕头等地各有侧重发展分立器件。依托我省封装业已经初具规模的行业优势,以新型封装技术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体系的重要环节建设。建设汕头光盘生产基地。
2.充分发挥我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以数字电视和通行类专用芯片为重点和突破口,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围绕重点整机企业对专用芯片的巨大需求开发相关配套设备,带动产业链体系的基础环节建设。
3.扶持重点新型电子元件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健全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掌握国际采购规则,降低物流和生产成本,协调上下游发展,建立健全电子元件配套体系,推动电子元件制造业从外商投资型向全球配套型转变。
4.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省电子元器件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700亿元。到2010年,全省电子元器件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300亿元。电子元器件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级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
(五)软件产业基地
1.重点建设广州、珠海、深圳三大软件园区。广州大力发展应用软件、电子政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深圳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研发;珠海提高软件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在医疗系统、多媒体软件、游戏软件以及教育软件等领域突破部分核心技术,建立软件培训基地。支持汕头市发展软件产业。
2.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建设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基地。采用虚拟园区的形式,充分发挥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平台的作用,扶持中小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园区内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设计企业集群。
3.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建设区域性软件研究开发和培育基地,培育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珠海、汕头、湛江等软件应用示范区域。
4.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和电子政务应用软件,以及通信和消费电子嵌入式软件。推动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软件行业应用配套体系。
5.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省软件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占全国软件行业的比重达到20%。软件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到2010年,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健全完善的软件应用配套体系,行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六)汽车电子新兴制造基地
充分发挥我省汽车产业的优势,紧紧抓住世界汽车工业大国逐步向外转移关键零部件以及汽车电子产品制造的机遇,发展汽车电子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燃油喷射电控装置、节油环保型电子点火装置、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车载多媒体信息系统等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发展目标:2005年和2010年汽车电子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和600亿元。
(七)娱乐玩具电子新兴制造基地
发挥我省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玩具生产和出口基地的优势,推动传统玩具生产向新型电子玩具生产的转变。大力发展智能玩具、电子游戏、激光玩具等新型电子娱乐玩具中所需的电子产品,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发展目标:2005年和2010年娱乐玩具电子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亿元和300亿元。

三、依托产业基地和大企业,开展16个重大产业专项建设
(一)电子计算机制造行业
1.高性能服务器产业化专项
大力发展数据库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等专用服务器。适应服务器由分布式计算模式向大型集中计算模式转变的趋势,重点发展8个以上CPU的高端服务器和可信安全内核系统服务器,突破64位计算技术、高速I/O技术以及多层服务器结构技术,掌握机群管理技术、高可用、负载均衡、监控管理等技术。
2.3C融合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专项
重点对计算机和家电融合的计算平台产品的进行设计、研究和开发,支持多种信息设备、家用电器、通讯设备之间的自动发现、动态组网、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大力发展掌上电脑、网络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高端数码相机、高性能移动存储、新型计算机外部设备等关键产品的技术。
(二)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3.3G系统与终端产业化专项
重点突破3G软件核心技术和移动终端芯片的设计技术,掌握关键配套元器件的开发和大规模生产技术,形成3G产品的产业化能力。支持WCDMA、CDMA2000、TD-SCDMA三种标准的核心模块、核心网设备和终端设备,重点支持3G基站和终端产业化。
4.下一代网络(NGN)设备产业化专项
重点突破网络处理器、IPv6核心路由器、软交换技术等关键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展下一代网络的试验网项目,鼓励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联合开发和建设下一代网络。
5.高端数据通信产品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可满足不同等级QoS要求的千兆比特以上高速路由交换机、Gb/S速度以上的高速以太网设备、IP网络中的VPN等多种增值业务终端设备。研究无线移动数字通讯的多址、调制、编码、射频、宽带高速率等关键技术,开发生产移动通讯专用集成电路,研制生产移动通信设备关键配套件及测验仪器。
6.通信基础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专项
从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配套元器件等方面入手,重点发展无线射频和基带模块、各种有源和无源光通信器件、各种新型通信终端核心芯片等。
(三)家用视听设备制造行业
7.数字电视机及其相关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色电视机、机顶盒及相应网络产品(如视频点播设备)、平板电视机与新型投影电视机、新型有线电视系统设备、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图文电视系统设备、会议电视系统。
8.家用AV音响类产品技术改造专项
根据国家数字音频广播推进计划,做好DAB广播发射和接收机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研究开发与AC-3、DTS同等品质的中国制式的数字多声道环绕声系统;在组合音响、家庭影院等家用音响类产品中广泛采用新的数字声音压缩编码技术和环绕声系统。
9.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机芯、激光头、具有拷贝功能的DVD整机及其它关键部件和相应软件,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
(四)电子元件制造行业
10.新型元件产业化专项
重点突破片式元件、光电元件、新型电池、大功率元件等新型元器件,形成各种电力电子元器件和各种敏感元器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11.新材料应用开发专项
重点推动高性能软磁铁氧体材料及所需的高纯度原材料、高比容钽粉、细径钽丝、功能陶瓷材料等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形成砷化镓单晶、氮化镓基发光材料、MLCC 瓷粉、金属粉体材料、镍电极材料等材料的大规模制造能力。
(五)电子器件制造业
12.新型显示器件专项
集中力量突破新型显示器件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重点发展TFT-LCD、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大力促进导电玻璃、偏振片、彩色滤光片等相关配套产品的发展。
(六)软件行业
13.集成电路设计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
建设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平台和测试平台,以深圳、珠海、广州为中心,在珠江三角洲构建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以芯片设计和芯片测试为重点发展我省集成电路产业,为全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服务。
14.Linux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专项
建设Linux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为Linux软件开发和应用单位提供开发与测试环境平台,以及技术支持、培训、产品测试和系统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推动和规范我省Linux产业的发展,提升我省开放源码的应用水平和软件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水平。
15.软件开发质量管理提升系统专项
依据ISO 9000、CMM/CMMI等国际先进的软件质量管理规范,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软件产品开发管理模型。针对软件产品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运行、维护、升级全过程,集成主流软件开发工具,建立软件企业质量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实现量化控制的软件过程管理、规范有效的组织资产管理和集成便捷的软件项目管理,提升组织成熟度,全面提高我省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水平。
(七)电子装备制造业
16.电子专用设备配套体系专项
大力发展专门用于材料制备、元器件加工、组合装调、工艺环境保证、工艺监控和质量保证的电子专用设备,建成我省电子专用设备配套体系。重点研制生产微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件生产专用设备、电子器件生产专用设备、整机装联设备和工模具;发展集成电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的专用测量仪器,以及数字通用测量仪器、综合在线测试仪器等。
第四章 提升电子信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
1.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提高电子信息类企业从产品销售额中提取技术创新费用的比例。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对于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技术中心按规定程序享受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待遇。建立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做到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在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在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由企业自主掌握。
2.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联盟。政府积极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研发联盟,形成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环境促动、政府推动的运行机制。
3.加速产业研发国际化进程。进一步落实政策,创造技术人员通畅出入境和方便出国创业的环境,鼓励企业在研发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在国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到国外、境外申请专利,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积极引导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省内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与外商联合开展研发业务。
4.建设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加大政府投资,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的发展,建立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达到本行业国际先进水平。争取5年内建成移动通信、数字视音频、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等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并争取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或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以及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发创新计划。
5.引导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由OEM向ODM再到自主品牌生产(OBM)的升级。

二、狠抓产业集群建设
6.建设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各地的高新科技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和软件园等,加强规划和引导,促进电子信息工业向这类园区聚集,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在园区建设上的税收、土地、人才培训等方面优惠政策,并且根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形成集加工制造、技术研发、物流等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工业园区。
7.强化比较优势,加强产业集群治理。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开展集群治理,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形成特色明显、相互协作、资源优势互补的电子信息工业集群格局。
8.大力引进关键零部件企业。根据产业调整指导目录和各行业的特点,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
9.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企业间的生产合作,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扩大中间产品市场,通过股份制、合作制、业务外包等多种途径,以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在企业间建立起整机与零部件、硬件与软件、科研与生产、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等方面相互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增加值。
10、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管理限制,鼓励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和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联合共建信息产业园区和信息产业基地,把珠江三角洲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土地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结合起来,建立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迁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

三、强化产业根植性
11.重点做好世界500强企业的引进工作。建立并落实责任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世界500强中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美、日、欧、韩和台湾地区知名跨国公司的大项目。
12.加快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向本土化发展。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设立采购中心和营销中心,进行本地采购和配套服务,提高本地配套率和本地采购量。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等经营性服务。
13.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根据全球电子信息工业新一轮产业调整和转移的特点,将招商引资的重点从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向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上,争取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尤其是核心技术在广东落户。
14.加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利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优势,积极与外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加快本土企业成长。定期举办各种国际会议、专业性博览会和海外专题招商会,促进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投资力度
15.拓宽融资渠道。转变融资机制,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转向依靠国内外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积极采用上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参股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利用外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电子信息工业投资力度。
16.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工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评估系统,形成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电子信息工业风险投资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17.建立跨国电子产品采购平台。以珠江三角洲为基地,建立一个跨国电子产品采购平台,服务于国内外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商、采购商,实现国际国内一体化、实体交易与电子商务一体化,使其成为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18.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现代物流业。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与港澳加强合作,加快建设海陆空联运、信息共享的现代物流网络,与国际物流网络全面对接。积极引进国际商贸和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代理经营和第三方物流业务。在产业集中的地区建设货运枢纽型和配送中心型物流服务园。
19.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按照政府引导,重点龙头企业牵头的方式,建立并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服务于全行业的企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在行业自律和行业服务中的作用以及在反倾销调查、收取专利费、科研合作和信息统计等方面的作用。
20.大力发展产业服务业。消除市场准入限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思路,按照WTO规则,引进和培育一批适合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投资需要的服务机构,特别是引进世界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提升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资产评估、展览、咨询等专业性服务质量和水平。
2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综合治理,加大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的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加强行业监管,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发展。
22.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服务。重点开展数字集群、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地研究、制定和修订工作,积极参与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多媒体等标准的制定工作,大力发展技术标准服务业。
23.继续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继续抓好《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继续抓好落户于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软件园等电子信息企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尤其是各项政策减免、出口退税和配额等。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
24.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由各级外贸发展基金予以支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制造和营运基地,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努力扩大出口。继续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拓展俄罗斯、中东、南非等新兴市场,利用跨国公司的采购中心、采购交易会,开展OEM、ODM等多种形式的采购活动,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25.强化企业国际经营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抓好出口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除了传统元器件和单机产品外,加大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工程承包。
26.加快国际投资步伐。在国际贸易磨擦不断增加,传统优势的消费电子出口受到反倾销限制的情况下,积极引导本土企业到国外投资,在出口国当地设厂,采取与当地厂商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避开贸易壁垒,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
27.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国内企业到国外参加各种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展览会,邀请国外企业来粤参观、合作,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 境外上市,吸引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竞争力。

七、培育企业集团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8.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重点突出“带动”工作,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大批电子信息工业名牌产品,带动全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9.实施大公司发展战略。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托重点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产业内部企业结构治理,促进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团集中。
30.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一批机制活、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为电子信息工业企业筹措资金创造担保条件。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
3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产权和企业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产更多地布局在尖端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信息资源等提供重要信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共同发展。
3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抓好企业信息化的分类指导和试点示范工作,加强汽车电子、医药电子、娱乐电子、轻工电子等重点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建设信息技术服务与创新中心,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对传统物流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应用。

八、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3.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等激励手段,面向全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粤发展。重点支持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进一步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
34.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家培养、选聘、考核、资格认定制度。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挥作用和才干的舆论环境。坚持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对企业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通过奖励企业股权、期权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建立完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着力培育企业家队伍。
35.加快人才培养。大力加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能力。与国际著名教育机构联合建立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36.加强员工在职培训和本地化。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建立员工培训发展基金,为员工发展创造条件。稳定外来劳工队伍,提高外来劳工队伍素质和技能。加强本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好律师网”提供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仅供您参考。您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须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close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