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律师 > 专题 > 金融财税 > 法律指南 > 2021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申报及确认操作流程是什么?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今年上半年的个税汇算清缴情形吧。因为六大专项附加扣除的原因,很多原本交了个税的人,纷纷享受到了一笔不菲的退税收入。20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在年底忙碌的日子里,为了及时充分地享受各项税前扣除政策,请大家再次确认2020年是否充分享受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同时做好2021年税前扣除信息的准备工作。
一、2021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确认
1、2021年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无变动,只需在2020年基础上确认即可
① 打开个人所得税APP-首页-“专项附加扣除填报”-选择“扣除年度”——“一键带入”;
② 依据提示“将带入2020年度信息,请确认是否继续?”或者“您在2021年度已存在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如果继续确认,将覆盖已存在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后点击“确定”;
③ 打开“待确认”状态的专项附加扣除,核对信息;如有修改,可以点击“修改”,信息确认后点击“一键确认”。
注意:如有“已失效”状态的信息,则需先删除之后才能点击“一键确认”。
④ 点击“一键确认”后,信息则提交成功。不需要重复确认,否则之前确认的信息会显示已作废,系统会以最新确认的信息为准。
用户可以在确认之后在APP中点击首页-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查询-选择扣除年度“2021”-查看已提交的信息,如有变动可以选择作废或修改。
二、2021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申报
2021年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发生变化
如果您2021年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发生变化(包括新增、终止或信息变化),则应在2020年12月份通过“个税手机APP”或“自然人办税服务平台(web端)”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采集”模块,进行相关项目的新增、删除或修改,确保自2021年1月份开始按照最新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进行税前扣除。
以手机APP操作为例,步骤如下:
新增项目时,请选择扣除年度为“2021”,然后进入下面需要新增的模块,进行新增填报即可。
如果您需要修改或删除2020年度的信息,则可以通过“一键带入”方式,点击对应项目右方的“待确认”按钮,进入后进行修改或删除操作。
修改或删除保存后,再点击右上角的“一键确认”按钮,修改后的信息即可带入2021年度。
三、为什么要求必须对专项附加扣除进行确认?
1、政策的要求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规定:纳税人在2020年12月31日前,需对2021年的专项附加扣除进行确认。
2、专项附加扣除的增减变动
我们知道,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住房贷款、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大病医疗共六项。
同一个人每年的专项附加扣除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
孩子在下一年年满3岁,需要在2021年申报子女教育;
因为买了房子,2021年不再申报住房租金,改为申报住房贷款;
想修改2021年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的扣除比例。等等。
正因为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需得在12月份确认下一年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
当然,《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也说了:纳税人未及时确认的,扣缴义务人于次年1月起暂停扣除,待纳税人确认后再行办理专项附加扣除。
以上是关于“2021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申报及确认操作流程是什么?”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请关注好律师网金融财税法律专题栏目。
声明:
1、以上内容来源于法律人士的投稿,目的在于分享更多法律信息;如内容涉及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利,请发送邮件至:kefu@haolvshi.com.cn ,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核实和处理。
2、本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您在使用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应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3、好律师网:律师在线咨询,人工智能法律,24小时专业自助律师服务平台。找律师、写合同、打官司,律师24小时提供服务,请上好律师网www.haolvshi.com.cn
投保人具体购买时选用哪种缴费方式,主要根据投保人的经济收支状况、收入稳定程度、承受能力,及投保人
举个例子,张三向老王借了30w,约定1年后归还,因为是老朋友了,没有要利息。一年之后,张三只还了
很多银行都有信用贷产品的!当然每个银行的产品略有区别 是否有房,贷款是否结清,其他各方面资
14年,王女士夫妻俩决定换房,由于限贷政策,当时王女士名下的贷款还没结清,购买二套,首付要七成。
神,挂公司(非本人真的入职,所以流水没有该公司工资入账)帮买公积金半年,就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了是
【张根硕母亲涉嫌逃税】纳税不仅是我国公民个人的义务,也是组织如企业的义务。偷税漏税的在被发现后不仅要缴纳滞纳金补齐税款,数额巨大的可能还会受...
黑户,指的是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的用户,信用卡逾期多久会上黑名单? 很多网友认为,只要信用卡有
能挣会花,在各项经济数据中间,我想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它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