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粉诉锤子科技虚假宣传,该适用什么法律呢

小罗 2016-06-27 08:58:00
罗粉诉锤子科技虚假宣传,该适用什么法律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传播在市场营销中不断影响着营销观念的变化,好的广告和宣传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营销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和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现今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广告与宣传,而这其中难免有些虚假夸大的成分,但您可知,这样虚假宣传并不是合法的。

 

罗粉诉锤子科技虚假宣传 要求退回手机并赔偿

 

有“情怀”的锤子科技却被自己的粉丝给告了。记者昨天了解到,有自称罗永浩粉丝的用户以涉嫌虚假宣传和销售欺诈将锤子科技告上法庭。

 

根据起诉书上显示,这位90后的男用户自称多年罗粉,其于2014年10月30日通过天猫锤子科技旗舰店购买了一台“SmartisanT1”,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与罗永浩和锤子科技之前ROM发布会上宣讲的并不相符。主要涉及4个明确承诺的功能未实现:并不是所有预装的App都可以删除;缺乏“语音助手”的功能;缺少电源键自动解锁的功能;没有依照微博承诺过的提供解锁root的bootloader。

 

该“罗粉”在起诉书中要求锤子科技退回手机并进行赔偿,共计索赔9920元,同时要求锤子科技对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的地方进行公开说明。


对于用户的起诉,锤子科技方面表示,与该用户就所称的事项一直有沟通,但未能取得对方的理解。目前该案已经在深圳南山区法院进行了审理,但并未当庭宣判。(新浪财经)

 

虚假宣传的界定与法律适用

 

锤子科技因虚假宣传被起诉,那什么是虚假宣传呢?用什么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呢?这也是值得深思的法律点。

 

一、“虚假宣传”的界定

 

并且,“虚假宣传”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电信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但因其处罚部门不同、处罚标准各异。

 

按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虚假宣传”是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通常也称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虚假的宣传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分为两类:一类是虚假宣传,一类是引人误解的宣传。虚假宣传是指商品或服务的宣传内容与商品或服务的客观情况不符。如将非获奖产品宣传为获奖产品。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宣传。如某家具店的广告称“本店销售意大利聚酯漆家具”,消费者一般理解为销售的是意大利家具,而实际上是使用了意大利聚酯漆的家具。

 

虚假宣传的判断标准是以客观事实为认定标准,其宣传内容必定是假的、不实的。而引人误解的宣传是以消费者、用户的主观判断为标准,即使宣传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却产生了引人误解后果,仍然是违法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以上概念包含了虚假宣传的形式、虚假宣传的内容、虚假宣传的法律特征、虚假宣传认定的条件、虚假宣传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1月17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了虚假宣传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内涵。该司法解释规定,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该司法解释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有三条:经营者对产品做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均可认定为虚假宣传。

 

二、虚假宣传的法律适用

 

相对于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讲,1995年的《广告法》属新法。立法者在制定广告法时就已经对新旧规定不一致应如何适用表明了态度。《广告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本法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本法施行前制定的其他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与本法不符的,以本法为准。”可见,《广告法》立法时已作出凡与《广告法》规定不一致的均以广告法内容为准的强制性规定。而没有授予当事人选择适用法律的权力。这种规定是关于《广告法》本身适用的特别规定,具有优先于其他任何旧法规定适用的效力;同时,对该条中的“法律”应理解为所有涉及广告内容的法律条款,而非广告单行法律。否则,这一条款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广告法》施行前国家并未制定过任何有关广告的单行法律。因此,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对广告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均有规定且不一致的情况下,应适用《广告法》。

 

除此之外,适用《广告法》还有另外两个理由。其一,虚假宣传无论是通过虚假广告还是通过虚假标注等方式来实现,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其加以区分,是由于立法造成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其调整范围不一样,立法的角度不一样。《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所有的经营行为予以调整,其范围最宽,被称为经济宪法。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特别法有规定的,应适用特别规定。其二,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条“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过罚相当”原则)对虚假宣传行为如果按《反不正当竞争法》,至少要处以1万元的罚款,显然有些离谱,甚至荒谬。比如,有人通过虚假宣传售出了几箱酒,货值也不过三百五百元,处以1万元以上的罚款,公正吗?另外,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解释,可以作为佐证。《关于商品包装物广告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广字[2005]第173号)规定“商品包装中,除该类商品国家标准要求必须标注的事项外的文字、图形、画面等,符合商业广告特征的,可以适用《广告法》规定进行规范和监管。”

 

三、法律适用的特殊情形

 

通过以上分析,查处“虚假宣传”应该适用何法,已有明确结论,但是,也有例外。

 

(一)行政处罚的转致适用

 

1、《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1款对法律适用的选择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即“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处罚。”

 

2、《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1款,“经营者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转致适用的限制

 

1、转致适用《质量法》的局限性。转致适用《质量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商品包括服务,而且商品不但包括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而且还包括未经加工的商品(如初级农产品)和不动产,而《质量法》中的产品仅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当经营者对“产品”之外的“商品”作《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4项的虚假表示时,如对商品房、农副产品以及营利性服务的质量作虚假表示的,就无法根据《质量法》予以处罚。

 

2、转致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的规定问题。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克服转致适用《质量法》的局限性的一个较好的选择,是转致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的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仿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一)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二)在商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了,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七)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八)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该规定显然对《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调整范围之外的有关行为设定了补充性行政处罚。不能使用《质量法》的虚假表示行为,完全可以由工商部门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所设定的处罚进行处罚。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商品与服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商品与服务”完全一致。

 

尽管关于虚假宣传法律的适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能了解到虚假宣传本身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并且能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人却很少,而这位“罗粉”的维权行为也正是为老百姓“普法”。因此,不管最后的判决是怎样的,希望以这件事情为起点,广大的消费者能逐渐了解法律,并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正当的权益。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

发表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close

好律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