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律师 > 法律知识 > 正文

中国上市银行不良率抗压棒榜,银行如何清收不良贷款

来源:庞心 2016-11-22 09:10:00
中国上市银行不良率抗压棒榜,银行如何清收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压力成为近几年来银行的重要关注点,据监管口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银行不良率也同步持续飙升,日前,银监会发布的三季度监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93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56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6%,比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中国上市银行不良率抗压棒榜 谁是三好生谁是差生

 

通过对三季报及中报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打分汇总,《投资者报》推出一份与众不同的“上市银行不良率抗压榜”,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

 

银行经营的好坏和经济形势有极大关系,过去经济形势好时信贷扩张埋下的风险正逐步暴露,不良“双升”,相应拨备与坏账损失也随之提升,直接影响到利润。

 

从三季报数据看,银行不良生成速度持续放缓,资产质量压力获得边际改善,而对银行的频频举牌,更说明有机构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未来将有转好的预期。

 

万亿不良压顶,银行犹如被按在水中的“旱鸭”,努力扑腾着想浮出水面。

 

通过释放拨备,实现净利的微增;通过各种腾挪大法转移不良;为了能快速转移不良,并防止可能的优质资产流入外人家,有的银行甚至萌生出自己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想法……为了提升业绩,银行真真是操碎了心。

 

这一困扰还会继续存在——受制于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仍将持续。但略有安慰的是,随着风险的逐渐敞开,不良的增速正在放缓。

 

承压能力总排名考虑了多重因素

 

为综合反映各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投资者报》记者根据三季报及中报数据,制作了一份榜单,列出了关键数据并对此进行打分排序。

 

在制作这份榜单时,不良贷款率是最基本的考量因素。根据上市银行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的有两家,分别是江阴银行和农业银行,其不良率分别是2.42%和2.39%。不良率低于1%的同样有两家银行,分别是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不良率为0.91%和0.87%。

 

从不良贷款率环比情况看,在有完整数据披露的18家上市银行中,有4家银行实现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分别是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而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最多的是江阴银行和中信银行。在榜单中,根据不良贷款率环比变化从高到低,同样给予了从低到高的得分。

 

不过仅从不良贷款比率观察,尚难以看出不良贷款比率高低对各银行的影响,需要同步观察拨备覆盖率和净利润情况。

 

整体而言,城商行拨备率普遍偏高,18家上市行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最高,分别是459.75%、368.75%和275.2%,有1家银行则正好落在150%的监管底线之上,另有2家国有大行低于红线,有1家银行因为持续低于红线,近期甚至在央行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时被扣分。

 

对于拨备覆盖率,目前银行和监管之间存在分歧,甚至出现了部分银行试探底线的情形。拨备覆盖率是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银行计提拨备是为了应对不良贷款所带来的风险。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而我国银监会2010年下发文件,要求银行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

 

从监管方面考虑,我国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采取审慎监管的原则。在央行降息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利差收窄,利息净收入负增长压力加大。同时,市场化债转股推行过程中,对拨备资源的消耗将有所增加。在大环境下,保持较充足的拨备覆盖率对于抵抗风险,保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而从银行方面考虑,过多的拨备提取侵蚀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利润;而且不良拐点出现尚早,不良贷款仍在增长,150%的拨备提取对于银行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因此《投资者报》在考核不良承压能力时,未将拨备覆盖率作为一个单项指标考察,而是将拨备覆盖率的变化与不良贷款变化相对比进行打分,即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而拨备覆盖率环比却下降的银行得分低,反之亦然,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拨备覆盖率环比上升或未发生变动的则表明覆盖不良能力强,得分就高。

 

此外,榜单还纳入了净利润变化指标,净利润环比上升高的银行得分高,反之亦然。三季度末,净利润环比上升前5家的银行包括宁波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

 

榜单根据不良贷款率权重20%、不良贷款率环比30%权重、拨备覆盖率环比对比不良贷款环比30%权重、净利润环比20%权重进行得分排名,最终宁波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南京银行的不良承压能力排名前5,而今年刚上市的江阴银行状况恶化,不良承压能力垫底。

 

不良资产挤压利润空间

 

作为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银行最主要的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不可谓不紧密。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实体经济繁荣时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厂商扩大产能,带来的结果是加杠杆意愿增强,借贷愿望旺盛。银行一方面要满足厂商的借贷需要;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繁荣带来厂商普遍盈利能力强、偿债能力无忧,在竞争对手都扩张业务抢地盘的时候,不扩张就是退步。而国家为了适应经济扩张的需要增加货币供应,相应的货币投放大都通过银行完成。厂商、银行、国家三个部门共同完成了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扩张,厂商扩大产能增加杠杆、银行扩大信用增加信贷资产、国家推动货币投放增加GDP。

 

但经济是有周期的,市场时有波动,一旦进入经济下行周期,前述逻辑循环就反过来了。厂商前期扩大的产能浪费、经营亏损、偿债能力堪忧。银行前期发放的贷款质量就随着厂商一同恶化,而信贷资产恶化同时也导致银行放贷能力下降。

 

从中国经济形势来看,2002~2011年,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这个时期,中国存在巨大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全球形成中国制造、中国价格、全球工厂等概念,这10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大概在10%以上,其中2006和2007年最高,当年分别增长12.7%和14.2%。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了股改上市,净利润大幅度飙升,不良持续保持“双降”,期间,形容银行业“躺着也能挣钱”一点也不为过,银行业成为众多人眼中的“金饭碗”。

 

但随着经济拐点的出现,经济逐渐开始下行。在繁荣时期,由于企业和银行的乐观,产生的大量信贷逐渐开始产生风险,在2011年前后,逐渐有银行打破不良持续“双降”的态势,不良贷款出现上升的苗头,到2013年前后,银行不良形成“双升”的局面。

 

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究竟如何存在诸多争论,目前L型走势观点仍占上风。

 

“‘L’型的判断告诉我们,未来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既不会出现强劲的反弹,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失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分析道。

 

“在‘L型’经济走势下,预计货币政策会比较谨慎温和,银行的信贷政策预计不会出现像过去那样强货币政策刺激下的激进情况,放贷会比较谨慎。”一位银行业人士认为。

 

事实上,近两年来,银行并不差钱,但在信贷投放方面却倍加谨慎,甚至被评价为“惜贷”。这一行为必然拉慢了业绩增速。

 

而与此同时,过去信贷扩张风险正逐次暴露,不良“双升”,相应拨备与坏账损失也随之提升,直接影响到利润。这也就是为什么出现前述银行一直想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原因,即想通过降低拨备来提升业绩。

 

“可预计的是,银行业绩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恢复过往辉煌状况。”前述银行业人士称。(投资者报)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一、银行外部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

 

(2)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3)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银行内部管理内生性因素

 

(1)决策失误。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市场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2)信贷人员素质。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3)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

 

(4)道德因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不良贷款的形成。

 

不良贷款的清收方法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中国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仍然威胁着金融的安全稳定。如何采取合理的清收办法化解不良资产一直是银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银行总行应有管理全行风险贷款的审批决策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资产保全部具体管理与办理;各分行与支行设有风险贷款化解小组,逐级对风险贷款进行管理。

 

二、要加强对不良企业的管理

 

信誉不良的企业一般是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以,应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原因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客观原因主要是在经营上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经营管理不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的要求等,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无力还款;主观原因主要是企业利用非正常经营,故意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以实现其不还或少还贷款的目的,对于这种故意逃废债务行为必须从严,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采用法律手段保全资产

 

以诉讼方式更具有强制力,利用国家机器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利,通过诉讼方式化解风险贷款是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财产保全工作的成效,一旦保全成功,诉讼案件便可以通过和解方式提前结束,全额收回贷款.金融机构在通过诉讼途径化解风险贷款时,在注重其实体权利的维护是不要忽视了司法程序的规定,导致由于程序上的延迟而丧失了实体权利,即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有些特殊情况下为1年。

 

四、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方式

 

运用拍卖方法是最公证、公平,资产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一种方式。以拍卖的方式拍出,盘活了不良资产,回收了资金,资金风险大大降低。

 

五、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

 

从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还有地方政府干预的因素,银行的贷款曾经支持过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无论从受益的原则还是从造成损失的原因去追究,债务人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在这种错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承担相应份额的合理成本。从本质上来说,不良资产处置是对历史上形成的错位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但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损失,如果全部由银行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当地的投融资和信用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虽然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相对稳定,但不良“双降”工作依然不容松懈,商业银行必须从源头抓起,及时清收和化解不良贷款,提高规避不良贷款的能力。

相关文章推荐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

发表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您可能关心的问题

更多 >
审一下资金托管合同
类型:金融证券 | 2024.08.28 19:48
车险拒赔
类型:保险理赔 | 2023.11.09 20:30
交通肇事,民事赔偿
类型:保险理赔 | 2023.10.31 18:38
发票
类型:企业税收 | 2023.07.02 14:21
立即咨询
合同文书推荐 更多 >
  • 船舶融资租赁合同(银行版本)

    【合同文书】 ¥5.99
  • 标准商户网上银行(网关支付)服务合同

    【合同文书】 ¥3.99
  • 银行抵押合同

    【合同文书】 ¥2.99
  • 网上银行服务协议(企业)

    【合同文书】 ¥2.99
  • 中国工商银行借款合同

    【合同文书】 ¥4.99
  • 银行证券指定交易协议

    【合同文书】 ¥2.99
专长律师推荐 更多>
好律师将通过以下标准,择优对服务方进行推荐:
1、积极回复文字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
  • 陈钊涛 律师

    专长: 工商事务、公司经营、金融银行、知识产权、婚姻家庭、民事诉讼、房屋土地、名誉及隐私、商事仲裁、刑事诉讼

    好评:
  • 刘玉艳 律师

    专长: 房屋土地、企业合规、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务税务、民事诉讼

    好评:
  • 邓善琪 律师

    专长: 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借款担保、交通肇事、人身伤害、知识产权、金融银行、房屋土地、民事诉讼、刑事诉讼

    好评:

热门服务

  • 我要投稿
close

好律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