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律师 > 专题 > 婚姻家庭 > 法律指南 > 民法典中的女性权益保护有哪些?怎样规定的?
保障女性权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在保障女性权利方面完善了相关规定,那么民法典中的女性权益保护有哪些?怎样规定的?
1.男女平等
女性在招聘、孕产期、哺乳期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遭遇不少见,男女在继承权方面不平等的现象屡屡引发热议。
《民法典》强调妇女享有男女平等的婚姻嫁娶制度、家庭地位、继承权等。
法条指引
第1041条: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
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1050条: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1055条: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1126条:继承权男女平等。
2.禁止性骚扰行为
近年来,屡屡有受害者披露在公共交通工具、职场等场合发生的性骚扰行为。对此,《民法典》不仅规定了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还规定单位应当防止、制止性骚扰行为。
法条指引
第1010条: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3.合理界定夫妻共同债务
近年来,时有发生夫妻一方与债权人恶意串通损害夫妻另一方权益,或夫妻一方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大额举债,造成另一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沉重债务。为了消除妇女“被负债”的恐惧,《民法典》作出如下规定:
法条指引
第1064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4.肯定女性家务劳动价值
全职家庭主妇从事的家务劳动有价值吗?《民法典》明确作出了法律保护:
法条指引
第1088条: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5.特殊保护
在生理上,女性比男性相对弱势。因此,《民法典》规定了特定时期限制男方离婚诉权、判决分割共同财产时照顾女方等原则,并规定了家庭暴力等离婚损害赔偿。
法条指引
第1082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第1087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1091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以上是关于“民法典中的女性权益保护有哪些?怎样规定的?”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请关注好律师网婚姻家庭法律专题栏目。
声明:
1、以上内容来源于法律人士的投稿,目的在于分享更多法律信息;如内容涉及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利,请发送邮件至:kefu@haolvshi.com.cn ,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核实和处理。
2、本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您在使用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应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3、好律师网:律师在线咨询,人工智能法律,24小时专业自助律师服务平台。找律师、写合同、打官司,律师24小时提供服务,请上好律师网www.haolvshi.com.cn
律师点评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经对
程序员,30岁,相亲认识,一眼就喜欢上她,比明星还好看,肤白唇红,身材还非常的好。 后来她
我国法律赋予了子女可根据实际情况向父母提出超过原定数额的权利,在必要情况下,子女可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增加
<>点评: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以前的婚姻模式是男人负责挣钱和养家,而女人负责洗衣服、做饭和照顾老
M先生先后有三段婚姻,与三任妻子共生育了五个女儿,其中与第三任妻子生育了两个儿女。三女儿
1、出轨一方净身出户。
法院不会支持出轨一方净身出户,即使有保证书、承诺书等约定一方发生出轨将净身
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 部长说的很好,如果调换一下次序:不要妖魔化教育质量,老师形象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