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类借壳”案例遭监管问询,重组过程有哪些法律规制

张石 2016-07-17 09:12:00
多个“类借壳”案例遭监管问询,重组过程有哪些法律规制

尽管我国的重组新规还未正式形成,但近期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似乎有加严趋势,问询“是否构成借壳”的案例也较多发生。随着国家对于重组事项的严厉把控,公司在进行重组的时候需要依据特定的申请程序,只有符合标准的才可进行重组,而企业在进行重组的时候,既要把握国家法规的限制,同时还应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动态。

 

多个“类借壳”案例遭监管问询,重组新规实施趋严

 

7月11日,准油股份(002207。SZ)收到深交所的问询函,被要求解释对于有关重组方案的修改是否刻意规避借壳监管。此前的7月8日狮头股份(600539.SH)亦收到同样的问询,近期类似的还有在6月29日,南通锻压(300280.SZ)也被监管部门追问是否规避重组上市监管。

 

“规避借壳主要有三类方法,分别是围绕控制权不变、资产比例不超100%、收资人与资产控制权差异三个方面。”从事并购工作十多年的李明(化名)对21媒体记者说,在新规落地之前,上市公司主要还是从这三方面下功夫。

 

是否规避借壳

 

“在此交易背景下,公司重组及股权转让方案,规避重组上市认定标准迹象较为明显。”7月8日,上交所通过《问询函》的形式向狮头股份如是表示。

 

上交所口中的“交易背景”,是指狮头股份此次重组及股权转让完成后,原有资产全部置出,公司主营业务将发生变化。同时,公司控制权也极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置入资产的股东和股权受让人属于同一方控制。

 

此前,狮头股份在预案中否认构成借壳上市。狮头股份认为,其收购标的资产截至1月31日的资产总额为5.44亿元,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前的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期末资产总额(9.79亿元)比例为55.56%。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14版),借壳上市的三个构成要件之一,便是上述比例要达到100%以上。

 

除了狮头股份,近期准油股份也收到问询函,被要求解释是否规避借壳上市。梳理发现,准油股份修改前后的两个交易方案,分别使用了两种方式涉嫌规避借壳上市,一是避免控制权变更,二是避免收购人与资产控制方是同一主体。

 

在原方案中,准油股份交易前后实际控制权发生变化,私募机构负责人符永利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准油股份拟收购的标的资产的控制人和符永利不是“一家人”,因此保荐机构新时代证券认为不构成借壳上市。

 

在更改后的方案中,准油股份在交易前后的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新时代证券以“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为由称,认为相关交易结构设计不构成借壳上市。

 

对此,深交所的问询函进一步指出,准油股份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因诉讼案件已全部被司法冻结及司法轮候冻结,如果本次重组期间,相应股份被司法强制执行导致控制权变更,是否构成借壳上市。

 

新规围堵“类借壳”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规避借壳很多是因为标的资产不符合借壳上市的条件。早在证监会2013年11月30日发布的《关于在借壳上市审核中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的通知》中,监管层就将借壳上市标准从“趋同”提升到“等同”。借壳上市标准的提高,使得许多拟借壳上市企业不完全符合条件,在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下,规避借壳上市的动机增强。

 

与2014版相比变化较大的是,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控制权变更的认定标准,从原先遵照持股比例认定,完善为从股本比例、表决权、管理层控制等三个维度来认定;对于购买资产规模的判断指标,则由原先的购买资产总额指标扩充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净额、新增发新股等五个指标。

 

“这意味着今后想要规避借壳,需要多个会计科目同时不触线,财务上操作难度明显加大。”申万宏源(000166)分析师林瑾在研报中表示,“股本”这一指标也杀伤力不小,一般借壳上市的资产体量不会太小,而“壳”公司市值一般偏小,因此增发新股数很容易触及临界线。(21世纪经济报道)

 

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的风险以及防范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企业经营者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的企业经营者在进行企业在资产重组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一些风险,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企业在资产重组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融资的风险与防范

 

在企业经营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全部资产包括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两部分。而企业在进行经营的时候,举债经营一般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由于借入资金需要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就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保持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

 

风险

 

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使用借入资金所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从而降低自有资金利润率。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就使得资金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自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进而导致融资风险。

 

防范

 

如何保持住一个较为有利的资金结构,防范即将发生的风险,才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首先,在选择融资方式的时候,首先应考虑内部积累,其次再考虑外部融资,通过各种数量分析方法,以资金成本为基础,建立起接近最优资金结构的良好结构。其次,企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改善自身经营机制,变独资经营为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改制变借入资金为自有资金,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同时,企业在确定最优资金结构和进行融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回报率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这一点。能够得到投资者的稳定投资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政策性的风险与防范

 

政策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资产流动、产权重组的主要方面,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得企业在重组的时候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就需要加强政策风险管理,从而避免企业在重组时遇到的风险。

 

风险

 

首先,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政策的导向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与重组的发展方向不一致,或者企业重组的运行状况与国家政策方向出现不相容时,就需要经营者特别注意了;其次,管理层的政策发生突然变化时就会给重组造成一定的风险。

 

防范

 

企业在对政策风险进行管理时,要提高对政策风险的认识。对重组过程中面临的政策风险应及时地观察研究,以提高对政策风险客观性和预见性的认识;而对于政策风险的防范主要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正确判断。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组计划,搞好风险项目的重点管理,采用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对政策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使企业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失,确保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虽然我国有关重组新规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没有正式落地。但是从目前数家企业收到的有关问询情况来看,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严格参考相应指标并着手实施相应的监管职责,经营者在进行重组经营管理中,对于国家相关政策要有效的把握,应事先确定资产重组的风险度,并对可能的损失有充分的估计,通过认真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政策风险并力求避免。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

发表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close

好律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