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APP客户版
找律师、咨询律师、打官司, 就上好律师网
APP律师版
随时随地,接单服务,就在好 律师APP律师版
关注好律师微信
热点法律问题分析,尽在好律 师微信公众号
《合同法》第42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该责任指在缔约过程中,一方故意隐瞒重要情况,或者恶意磋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所以说,恶意磋商这种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它违背了诚实信用基本法律原则,并要承担法律责任。
恶意磋商的构成
恶意磋商在《合同法》的规定中,应称为“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所谓“假借”就是根本没有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与对方进行谈判只是个借口,目的是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此处所说的“恶意”,是指假借磋商、谈判,而故意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主观心理状态。
也就是,恶意磋商是指当事人根本没有订立合同的目的,假借订立合同而损害相对人利益的行为。例如,故意与对方谈判使对方丧失与他人交易的机会、假借与对方谈判而取得非法利益(如旅游、就餐等)等,都属于这类缔约过失责任。
恶意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谈判意图,二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给对方造成损害的目的和动机。恶意是此种缔约过失行为构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构成恶意磋商有下列要件:
1、无意在合理价格范围订立合同;
2、与对方协商合同事宜,让对方误以为该方有交易的可能;
3、给对方造成损失,包括丧失交易机会的损失,以及其他合理损失。
恶意磋商的认定
在实践中,要区分合同诈骗与恶意磋商两种不同的行为。有些人利用协商合同,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要求对方支付部分款项或者交付部分货物,达到目的后以各种理由退出合同协商,对所得款项拒不返还。这种以订立合同为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在合同诈骗中,协商合同的行为是诈骗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情况不能按照恶意磋商对待。
认定恶意磋商,在举证方面有一定难度,要结合侵权人的言论、业务状况、退出合同的理由等方面综合判断。损失计算,也是追究侵权人恶意磋商责任的难点。恶意磋商受害人往往损失的是交易机会,这种损失很难用金钱衡量。而且,不同的交易标的情况差异以及市场的条件不同,每件案件考虑的角度也不一样,要具体分析。一般而言,产品的保质期、客户范围的广泛程度、再次交易的难度、侵权人的恶意程度等,都是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的。
恶意磋商的法律责任
恶意磋商,在性质上属于缔约过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合同法》未作出明确规定。但大多数人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为信赖利益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其中直接损失应包括缔约费用、准备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费用及上述费用的利息,具体有:(1)缔约费用,包括邮电费用、赴订约地或者考察标的物的合理支出费用;(2)准备履行所支出的费用,包括:为运输标的物或受领对方所支付的合理费用;(3)受害人支出的上述费用所失去的利息。间接损失可以表现为丧失与第三人另订立合同的机会所产生的损失。
恶意磋商的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在实践中,对于直接损失一般都是好计算的,也是有法律根据的,是可以得到法院支持的。对于间接损失,实践中不好计算,同时法律规定的也不明确,一般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
上一篇: 男子为离婚财产串通朋友告自己,夫妻债务应如何处理?
下一篇: 万宝之争或涉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好律师
首次登录,您需要设置登录密码
请使用好律师APP扫码登录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恶意磋商的认定及责任承担
《合同法》第42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该责任指在缔约过程中,一方故意隐瞒重要情况,或者恶意磋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所以说,恶意磋商这种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它违背了诚实信用基本法律原则,并要承担法律责任。
恶意磋商的构成
恶意磋商在《合同法》的规定中,应称为“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所谓“假借”就是根本没有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与对方进行谈判只是个借口,目的是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此处所说的“恶意”,是指假借磋商、谈判,而故意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主观心理状态。
也就是,恶意磋商是指当事人根本没有订立合同的目的,假借订立合同而损害相对人利益的行为。例如,故意与对方谈判使对方丧失与他人交易的机会、假借与对方谈判而取得非法利益(如旅游、就餐等)等,都属于这类缔约过失责任。
恶意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谈判意图,二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给对方造成损害的目的和动机。恶意是此种缔约过失行为构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构成恶意磋商有下列要件:
1、无意在合理价格范围订立合同;
2、与对方协商合同事宜,让对方误以为该方有交易的可能;
3、给对方造成损失,包括丧失交易机会的损失,以及其他合理损失。
恶意磋商的认定
在实践中,要区分合同诈骗与恶意磋商两种不同的行为。有些人利用协商合同,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要求对方支付部分款项或者交付部分货物,达到目的后以各种理由退出合同协商,对所得款项拒不返还。这种以订立合同为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在合同诈骗中,协商合同的行为是诈骗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情况不能按照恶意磋商对待。
认定恶意磋商,在举证方面有一定难度,要结合侵权人的言论、业务状况、退出合同的理由等方面综合判断。损失计算,也是追究侵权人恶意磋商责任的难点。恶意磋商受害人往往损失的是交易机会,这种损失很难用金钱衡量。而且,不同的交易标的情况差异以及市场的条件不同,每件案件考虑的角度也不一样,要具体分析。一般而言,产品的保质期、客户范围的广泛程度、再次交易的难度、侵权人的恶意程度等,都是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的。
恶意磋商的法律责任
恶意磋商,在性质上属于缔约过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合同法》未作出明确规定。但大多数人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为信赖利益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其中直接损失应包括缔约费用、准备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费用及上述费用的利息,具体有:(1)缔约费用,包括邮电费用、赴订约地或者考察标的物的合理支出费用;(2)准备履行所支出的费用,包括:为运输标的物或受领对方所支付的合理费用;(3)受害人支出的上述费用所失去的利息。间接损失可以表现为丧失与第三人另订立合同的机会所产生的损失。
恶意磋商的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在实践中,对于直接损失一般都是好计算的,也是有法律根据的,是可以得到法院支持的。对于间接损失,实践中不好计算,同时法律规定的也不明确,一般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
上一篇: 男子为离婚财产串通朋友告自己,夫妻债务应如何处理?
下一篇: 万宝之争或涉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文章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平台大事
诚信守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活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
1、积极回复问律师且质量较好;
2、提供订单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较高;
3、积极向“业界观点”板块投稿;
4、服务方黄页各项信息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