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系列的受贿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权力”也同样存在“他肥”的可能。也就是说,利用裙带关系“生存”在“掌权者”周围的人,同样可以利用“掌权者”的权力,“拉大旗做虎皮”,为自己谋取私利。说白了,这种“他肥”其实就是权力在“狐假虎威”。例如某领导的妻子收受赃款多少多少万,某领导的司机非法索贿等。这种依靠他人的权力索贿受贿的行为在法律上被叫做利用影响力受贿。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而所谓“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就是指能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形成或施加影响的权力和地位。“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情况下,利用人与被利用人职权之间有一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通常是指利用人与被利用人职权之间有着相互牵制、协作的关系。被利用人不按照利用人的要求为请托人谋利益,利用人固然不能通过自己的职务直接对被利用人带来不利的后果,可能带来间接的不利后果,诸如双方感情上冷落、工作协作上的沟通困难等。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案标准
依据其规定受贿立案数额为:
1、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
2、个人受贿金额不满5000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强行索取财物的。
“利用影响力”的解释及与“利用便利条件”的区别
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影响或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通常从是否具有强制性的角度出发,将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也称强制性影响力,是指权力者所具有的与职务相关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下级必须服从。
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是由行为者的自然人身份、情感、知识及才能等个人因素所产生的,往往依赖于特定个人而存在,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行为人利用影响力受贿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四种:
1、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权力性影响力受贿,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的职权索取贿赂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贿赂;这种情况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受贿罪。
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受贿,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以受贿罪论处的“斡旋受贿罪”。
3、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力性影响力或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受贿,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4、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受贿,即利用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财物。
3、4种情况才是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规定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在利用影响力受贿中,行为人利用的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即由行为人的个人因素所产生的、能够影响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行为人利用其同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的身份,影响或改变国家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并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来达到为其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生活中若其他人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您与他人发生纠纷,不妨来【好律师网】 请律师帮您采证或帮您解决纠纷。
2020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是什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赔偿标准是什么?在许多刑事案件中,很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已经造成了被害人...
故意伤害罪量刑标准: 1、犯故意伤害罪,致人轻
刑事谅解书,一般指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刑事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谅解书一般在提起...
无主光缆坠落致人受伤,谁来赔? 2018年8月份的傍晚,苗某在下班途中骑着电瓶车正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伪造、变造汇票、本票、支票,或者伪造、变造委托收款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是认定非法集资的必要条件。 有的人员没有向社会公开宣传,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
“神通广大”:这样的“熟人”要警惕 生活中我们遇到烦心事,总有热心的熟人、朋友帮忙
加载更多
您可能关心的问题
更多 >